地產中的「數位控制」與戰壕經驗

澳洲地產

(澳洲生活網)經過20多個小時的飛行,我乘坐的飛機降臨到悉尼國際機場。與其它世界都市相比,我更喜歡悉尼,乾淨、友好、充滿了房展機會。

等行李的過程也是個不短的時間。一大群人早已經圍在了旋轉帶前,我設法得找到一個位置,既能夠分辨出那一件件長得相似的箱子,又不至於擋住後面人的視線。

我的前後面都有幾個西人在那貌似平靜的站著。前面的電腦工程師模樣的人拿到了箱子,竟然還砸到了我的腳趾頭。「好壞出自一念」,我心想著沒事,結果痛楚也就很快消失了。人的正念是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的。

一個海外稽查員走到了人群里,這也是澳洲人性化的一面。經他審核過的人,會在申報單上蓋上一個通過的單,這樣就基本上不用再出境口翻箱檢查物品。

他拿起了我的出境申報單,瀏覽著我在所有「沒有申報項目」上打勾的選擇,看著我職業那一欄寫的是「房地產」,竟然問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房地產,我能相信你嗎?

一剎那,我回想起了房地產仲介在行業排名中的滯後,以及人們對這個行業已經形成觀念的信譽輕視;也想到了我當初我想用傳統道德支持我做好這份事業的初衷。

我笑嘻嘻的看著稽查員說:當然可以相信我了。他認真看著我的眼睛,一直持續了幾秒,然後給了我一個放行章。

我見到過一些成功的房地產投資者,擁有十幾套以上的房子,遍布在澳大利亞全國各個城鎮。問及他們的經驗時,答案是「數字控制論」,這個投資在他們眼裡是最粗糙的科學,最冰冷的藝術,只需考核有關衡量績效、檢查品質、盈虧的學問。

一回來,我打開郵件,就看到仲介發過來的可以將財富增加的低風險投資機會,要點如下:

布里斯本的開發專案:買價128萬澳元以上(4萬一個成本)
申請規劃32個公寓政府已經批准(1、2、3房都有)
布里斯本CBD東向7公里
土地面積:1208平方米
兩個相鄰的別墅提供潛在的租金收入
步行距離到火車站和汽車站
200米遠到商業中心,非常近Westfield購物中心
原業主因為分營,必須賣出

真正的業內人士一看就知道,如果上面所述為事實的話,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絕佳投資機會。

2017年的布里斯本中央商區十公里內的房子,60萬左右的儘管去買,而且這還是帶了建設批准規劃的。的確布里斯本目前公寓供大於求,現在不是建設的好時候。但這個批准卻足以為這兩個別墅的價值背書。

我於晚上9時給當地仲介打了一個電話。西人一般沒有這麼晚接的,但是這個叫麥時雨的人做到了。我了解這個後面業主必須賣的決定,而且在10分鐘後就取得了120頁的專案備忘錄。

價格我還到了100萬澳幣,雖然這不是最後的成交價格,從各種指標顯示一個性價比絕高的獲利機會就是這樣趴在了面前。

我給兩個朋友打了電話,這樣好的機會應該分享,兩個人都客氣拒絕了。

一個人的原因是已經在布里斯本投資了項目,還沒有做完不想涉獵另一個。另一個的情形是對布里斯本不熟悉,他們所居住的墨爾本,人口大大超過這個只有200多萬的澳洲排名第三的城市。

是啊,「數字控制論」給了我們資料分析後的地產投資自信,但卻幾乎從未問過:為什麼會投入這個事業、這樣做意義何在?

回望這些年自己在地產業走過的路,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跑遍了澳洲許多城鎮、鄉村。也在理想和責任的驅動下,一個個分析者這些城市後面的歷史、文化、經濟以及發展等因素。

在修心斷欲中打開智慧、在向這個行業中突出人士複製經驗、並在成功和失敗的歷練中一步步堅持著。

地產投資行業即將迎來寒冬和整頓時期。聯邦儲備銀行已經公開說了,1/3的家庭的存款只夠付1個月的貸款。這種緩衝區是不安全的。可以想見的是:過慣了富日子的人,過窮日子是難熬的。

隨著銀行信貸的收緊、對海外購買房產的限制,前一年在頂峰買入的投資公寓的虧損會延蔓到別墅以及商業物業上。不少的物業會低價拋出來。

而在這個洗牌和財富重新分配中,知識就是力量,道德就是命運。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革時代,從二戰開始,摩根和亨利·福特之流的企業家,創造了讓美國乃至澳洲享有世界最高生活水準的企業。而臉書、阿里巴巴又使全世界在互聯網經濟中轉型。

這些成功背後的辛苦加上精英們信仰的數字,在企業度過快速發展期後施行的是「數位控制」。為了登上權力高端的管理精英們變成數字的理性僕人,學到從每一個零件、產品或工序里,擠壓出成本來。

同時建立起規模龐大的白領幕僚,把權威和決策集權到中央;為了降低成本和獲取控制的效益,或多或少的犧牲了產品品質和顧客滿意的觀念,組織系統內的人也被磨的忘記了個人的主動精神以及整體的創新。

一些地產大鱷們也沿襲了這崇拜管理和數字、但本質上卻傲慢而自大的「教派」。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具有最高的信心,美中不足的是,如果他們(還有下一代)不是打天下的創業者,這種信心不是來自真正的市場知識或產品經驗,而是來自使他們和其他專業經理人近乎奉為圭臬的實證資料、數位控制體系。

他們掌握了數字分析,在無限信心支援下,可以組織和經營龐大的公司,建立企業帝國,並且征服政府。

這種理念曾經運作得很完美,澳大利亞企業和美國一樣,在資本的社會裡,需要紀律、秩序和控制,他們提供了管理成長和建立企業帝國的模式。

但太過則容易失偏,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很多企業專才缺少智慧和用在決策上的經驗。這些專才和戰場離得遠遠的,不肯輕易地接納直覺,因為他們沒有可以產生直覺的經驗。只是在紙張或電腦螢幕上,用數位的分析去管理。

而我在澳洲走過的地產之路,就是平衡,逐步把「戰壕里的經驗」與「辦公室內令人頭暈目眩的分析」有機的結合起來。這些修養和經驗能夠印證在面相上,而這些分析能夠體現在投資項目的成效里。

做為新移民中的一員,作為開拓者中的一份子,我們在地產行業里不停地探索、學習、崇尚商德,獲得財富又施惠於人。

打開心胸、擁抱世界!這一篇是寫給有心和有緣的讀者的。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