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夕阳移民的苦辣酸甜——家庭篇

人在澳洲
图片来源/Fotolia

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则是人世间由血缘维系着的最亲密的群体。特别是中国人,家庭观念犹为根深蒂固。那种儿孙绕膝,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一直为国人所推崇。我们这批夕阳移民,大多是为带领孙辈,操持家务,应召来到澳洲的。那时儿女正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也精力充沛,周阿姨夫妇就是这么一对。
清晨,他们一早起身,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看着外孙子吃好早饭,姥爷就背起书包护送上学。当然,下午还得去接回家。姥姥则赶紧给醒来的外孙女穿衣、梳头、喂早饭。她才两岁,就像一朵刚出土的小苗,娇嫩无比,需要全天候的呵护、全方位的照顾。周阿姨一边照看着孙女,一边还在考虑,一个星期没打扫卫生了,今天要不要搞一下。脏衣服堆着不少了,今天天气不错。开一次洗衣机清理一下吧!还有外面院子里落下很多树叶,似乎应该收拾一下了……家庭虽然规模不大,但事情永远做不完。
最艰巨的是每天一顿晚餐的制作,要让全家人吃好,可不是把生的变成熟的这么简单。女婿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不会烙饼、包饺子的老两口努力学着做。自己爱吃甜烂、煎炸之物,可女儿要减肥、要清淡,那肯定要以她为主。谁让自己是妈呐!再说量也得控制好,少了不尽兴,多了浪费。荤素干湿也要搭配。还要考虑明天带的便当。吃关乎着全家人的健康,也是彰显自己水平的关键大事。因此,煞花苦心地想好每星期的菜单,并付之实现,是老两口的重头戏。至于自己的中午饭,隔夜的剩饭剩菜,应付一下就行。看着一对外孙活泼可爱,小嘴甜甜地叫着,小孙女赖着自己,晚上还要跟自己睡觉,舒服!有时也觉得累,腰酸背疼。但想到自已这么辛苦,女儿负担减轻了,值得!何况休息日还能跟着女儿一起买菜,逛商场。节假日有机会还一起出去旅游。生活虽累,却是自己想要的。
李阿姨来澳洲已有十数年,开始也曾与周阿姨一样,围着孙子,围着锅台转。家中的事不分巨细,都能插手。虽不是全权包办,也能作主三分,但随着孙子的长大,家务事是轻松了不少,但明显感到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少。子女孙辈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上了大学的孙子,在家吃饭的次数很少。想到外面吃饭既不卫生,营养也差。婉转说了几次,开始他还说说原因,后来索性不吭声。儿子还说:“我们都不管,你操什么心。这儿上大学,除读书外,打工、交朋友、社交活动,忙得很。”现在见面说不上几句话。在家里自己说的话,自己做的事,也不再那么被欢迎。院子里种了点蔬菜,一是图个新鲜,二是为了节省。可媳妇说:“好好的花园搞得不伦不类,还要浇水,施肥,不如买点好。”回国后,精心为他们挑选购买的衣服,孙子看了一眼,放置高阁。媳妇客气地说;“还是你留着自己穿吧!”。最伤心的是有一次,儿子媳妇带着孙子出去旅游,把自己抛在家里,事前也不明说,事后也不解释,好像理所当然。为此,李阿姨很气恼,也有点忿忿不平。想自己也曾为这个家庭全心投入,无悔付出过。自己也是个有知识的人,现在不但不被尊重,还被冷落,被边缘化了。自己成了这个家庭多余的人。
人人都有家庭,家庭里都有亲情,这是共性。但每个家庭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这是事物的个性。前些时看了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演员倪大红饰演的苏大强育有二子一女。在照顾老人这件事上,就遭遇到了许多问题。身为凤凰男的大儿子在美国,景遇并不好,常常打肿脸充胖子。小儿子从小被妈妈宠着,是个啃老族,带着媳妇吃老妈用老妈。女儿从小被重男轻女的母亲歧视,靠自己拼博成为白领精英,收入不菲,却是个大龄剩女。而苏大强本人在妻子去世后一旦释放,忘却自我,作天作地,作威作福,一家人弄得纠纷不断,矛盾百出。
记得上次回国有朋友笑着对我念了一首顺口溜:“讨个媳妇不炒菜,养个儿子不挑担,时间一到来吃饭,还要嫌这菜太淡。”不就生动地反映了国内一部分家庭的现状吗?这里不也有许多老人,拿着政府的津贴,自己省吃俭用,在贴补下一代吗?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念好这本经。
家庭少和谐,作为老人,过于看重自己的观点也许是一个原因。须知社会不断发展,儿孙不断进步,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分枝散叶,不能要求他们有跟自己一样的喜好爱乐,对自己言听计从。试想当我们津津乐道地听着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哼唱着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他们会兴奋吗?不会!这些离他们太遥远了,也许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感觉。我们的儿孙更是来到了另一个国家,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分歧更为明显。
记得有一次在西餐厅用餐,我不小心用舌头舔了一下刀上的食物,儿子就轻轻碰了我一下说:“妈妈刀子不能放到嘴里,小心割到舌头。”还有一次去饮茶,队都排到门外了,前面还有一拨人。我赶紧三步拼作两步赶到他们前面,心里正得意时,却分明看到了孙女不以为然的表情。是的,他们已习惯了安静、清新的环境,习惯了人与人有礼有节的交往。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他们高兴。我想时代之进步,也正是由于一代胜过一代。
与儿孙同住的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人说:“中国我有整个家,墨尔本我只有一间房。”也有人说:“在这里我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仆人……”这种话听着有点酸酸的味,但细细想来很有道理。我们切不可反客为主。少主导,多从属。少干涉,多理解。特别在琐事上更不要计较,要想得开,放得下。智者虚怀如谷,大智若愚嘛!家庭里与儿孙保持一定的距离。须知过度的关心,也会成为他们的负担。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的同时,也就给了自己足够的空间。
郝阿姨也是应召来到墨尔本的,来了后就跟儿媳有了许多不成文的约定。像晚饭自己只负责煮饭和洗菜切菜,掌铲刀的大厨由小两口承担。卫生工作只负责自己的卧室和客厅。她更没把自己囿困在小家庭,外出结交了很多朋友,平时就和大家一起在公园里做操、聊天,一起参加华人社团活动。逢到端午、中秋,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与大家一起欢渡节日。老伴喜欢唱歌,除了在社团、教堂外,还参加了一个合唱团。星期六和星期天可以乘坐免费公交车,就和老伴拖着购物小车去购物,天气晴好有兴致,带着照相机去联邦广场,去威廉姆斯海滩游玩。特别是前两年申请到了政府的廉价房。与老伴搬到新家后,更是逢人就说:“现在由澳洲政府养着,有吃有住,看病也不花钱。真是幸福。”又说:“现在真可以随心所欲,需要睡到什么时侯就睡到什么时侯,爱吃啥就吃啥,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有人问:“将来你老得吃不了,走不了怎么办?”郝阿姨笑着说:“想那么远干嘛!儿子不会不管,再说也还有政府呐!”是呀!郝阿姨的儿子还是很关心老人的,常常主动去看望,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不时接他们共进晚餐,共渡节日。看!郝阿姨的生活充满阳光。
慢慢变老,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我想我们应该承认它、接受它、善待它、战胜它。老年是人生最后的时光,家庭是我们最温暖的窝巢。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我们都是经过风雨的锤炼,历过世事沉浮的人。岁月的沉淀,让我们拥有许多经验和知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个个都是聪明、豁达的老人,人人就都会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