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消费的百年变革 从民国走进二十一世纪——《购物凶猛》

而这也正是我特别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我想,也只有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得以在各种各样的学说与思潮中保持自己的思想,把握命运的方向,不受任何思想的改造,不被任何主义裹挟。
历史文化

“2018年的双十一,天猫以2135亿的成交额稳坐各大电商平台之首,而当天全国电商交易总额超过3000亿,较2017年又增长了27%。一方面是下行的经济局势,一方面却是高涨的消费热情。当各传统的引进的生造的节日全部变为买买买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自己身处其中的消费社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财经作家孙骁骥的《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为我们重现了一个世纪里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

Image result for 购物凶猛

全书始于1900年义和团暴力排外和八国联军武力干涉,这是重农抑商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行将崩溃之时。经过四百多页的篇幅,到了全书的收尾处,百年后的中国已在消费的狂澜中载沉载浮。百年间,国人时而抵制消费,时而追逐消费,凡此种种,都在孙骁骥灵动的笔触间得以重现。尽管孙骁骥对消费至上的潮流抱持的是批判的态度,他仍然将行文克制在史的梳理之中,是非优劣留给读者自行判断。”

(接607期)

告别民国时代,中国走入了一个新的世纪。而随着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行,一度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的商品消费和市场经济,在数十年后重回民间。松下电器、可口可乐、肯德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变,消费主义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代的转型与变革,悄然发生在每一个人的消费清单里。

拿现在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举例,它一度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一个代表物品,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饮料”,在中国,人们只饮用珠江、北冰洋、青岛等带着“社会主义特色”的国产汽水品牌。

1979年,中美双方发布《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隔三十年,可口可乐再次回到了中国市场。人们一方面对于这种“资产阶级”饮料保持着戒备之心,一方面又难以抵挡这瓶小小的黑色饮料略带刺激性的甜味和其中升腾的气泡。消费的欲望,在中国人的心中又悄悄发芽了。

而到了今天,中国人的购物愿望更加强烈。消费不仅仅是普通中国人实现“幸福”的途径,更成为人们定义自我身份的方法——消费带来了一种虚拟的符号,而这种符号对于当今社会中产阶层来说,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在消费的过程里,每个人都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身份确认、阶级认可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管它叫“自由”,而在所有关于“自由”的选项中,购物与消费的自由是最容易获得的一项。

和当年人们对西方商品的不安和谨慎不同,当今的中国人对世界商品有着更大的包容,而这种包容有时候更会转变成盲目的追求。随着各种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在中国拔地而起,LV、GUCCI、爱马仕等知名品牌走入中国市场。

“满大街的时髦女性仿佛事先约好了似的都穿戴着有名牌标识的包包、服饰、鞋子。陪伴在她们身旁的男士,则总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腰间那土豪金‘H’字样的皮带。”

但与此同时,消费主义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好像仍然隐藏于层层迷雾之后。

使用校园贷款的大学生数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的多,为了追求最新款的手机、限量版的化妆品等那些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名牌商品,数不尽的学生开始使用这种类似于“高利贷”一般的产品。一开始只是借了几千块,经过几个月的利滚利,借款马上就变成了上万块,更有学生的借款达到了上百万。

到底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时代将会将我们的生活带往何处?在隐忍了这么多年之后,中国人的消费是否已经开始变得盲目?在经济学的公式以外,作为消费者,文化背景极富特色的中国人在商品消费行为中做出选择的具体诱因是什么?这些行为是否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如出一辙,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某种“自身特色”?当建成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消费社会时人们还有其他奋斗目标吗?

“当邓小平在1978年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时,该杂志用了“一个崭新中国的憧憬”的标题向这位中国领导人致敬。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国家的GDP将会在十年之内增加两倍,但人们的确有理由为这个国家即将发生的一切怀有崭新的憧憬。

这里想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崭新”却并不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恰恰孕育了这以后数十年中国社会独特的总体形态。一方面,这里将成为一个松散的、极度自我化的、难以形成有效共识的个体社会。

另一方面,人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高度一致”的行为与思维模式又会时时提醒着每个人,这里的主流意识形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其实都未曾发生本质变化,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没有如历史尘烟般消散;相反,某种意义上,这种影响甚至变得比过去更强烈。

总之,中国社会的革命理想已宣告解体,这种解体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时而极度分裂、时而又统一得可怕的异质混合的社会——从人们日后的购物消费单上,我们能清晰地发现这一点。”

在后记中,作者说“我试图说明我们现在大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之下,这种社会形态是由什么演变而来,支撑它的基础又是什么,它可能会对人施加何种影响,又将把我们带往何处去”。

这部100年的中国消费史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下的消费主义狂潮是如何在历史和政治的双重裹挟之下酝酿的。政治运行和民众治理的需要、媒体对于受众想象良好生活的推波助澜、特定历史阶段物质极度匮乏后的心理反弹、特殊社会形态的畸形产物、道德和信仰真空之后的饥不择食……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因素,都成为今天疯狂消费的注脚。

而这也正是我特别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我想,也只有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得以在各种各样的学说与思潮中保持自己的思想,把握命运的方向,不受任何思想的改造,不被任何主义裹挟。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