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春节”引发的联想

中国人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能准确地推测出“立春”的日期······
人在澳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上一个春节过节时的热闹情景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下一个春节又正向我们走来,又快要迎来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大喜节日——春节。

世界上现有的全人类都过的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到特定的位置点来规定的节日,好像只有每年1月1日的元旦为节日,其他节日似乎都跟地球公转所造成的季节变化并无关系,唯独中国以及周边同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几个国家,除了元旦节之外,还有两个节日是与地球公转到一个特定的位置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就是春节,另一个就是中秋节。

元旦节的规定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它自身也同时自转了365周即365天为一年来规定的,但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实际时间为365天又5小时48分多钟,因此,地球每年都欠5个多小时的路程才够一圈,4年之后一共欠了24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到第5年就要增加1天,才能保证元旦日这个起点不会变化很大,如果不增加这1天,对北半球来说,元旦日就会慢慢变成不是在冬天,而是在秋天、夏天、春天了。中国的春节日也不是随意定的,它必须与立春节令日的到来相吻合,所以叫做春节。

中国有史以来使用的是农历,春节就是农历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月是以月亮一圆一缺为一个月,而月亮环绕地球转一周平均不足三十天,有些月份二十九天,有些月份三十天,因此,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也有一半左右的月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以2019年的农历年为例,六个月为二十九天,六个月为三十天,全年只有354天,与地球公转一周相差11天,因此,每隔几年就得增加一个月,叫做润月,这是把以月亮圆缺十二次为一年同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所出现的时间偏差进行修正,不然中国农历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就不会保持在立春节令附近,甚至会提前到秋天、夏天。由于农历与公历存在较大的时间偏差,因此,春节日就比元旦日的变动大得多,不过一般都在每年公历元月下旬到2月中旬这段时间,总的离“立春”节令不会很远,有些年份是在立春前后两三天,2019年2月4日是“立春”节令,第二天2月5日就是中国农历一月一日。

spring festival 图片来源:Flickr

在哥白尼之前,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知道地是一个球,而且是环绕太阳不停地转动,其自身也不停地自转的球,也不知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围绕它自身连接两极的地轴自转的平面有5度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在地球公转的任何位置都保持不变。正是由于地球这一特性,就使得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的表面非常公平、非常公正地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分配其光和热。其中从太阳阳心到地球球心之间这一条无形直线上的太阳光线,是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最短的光线,也是温度最高的一束光线,在中午12点时,它能使树木、建筑物、以及直立的人体的影子落在自身的脚下,它能使垂直的水井底完全可以见到阳光。这束光线被称为直射光线,其他光线都不是直射光线。从地面上看,是太阳光线在移动,从宇宙空间看,是地球的转动特性主动迎合阳光的结果。这条直射光线在地面上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循环,往返一次就是一年。在哥白尼以前,人们以为是天圆地方,是太阳、月亮围着地转动,因此有“东升西落”的说法,人们只感觉到在一段时间内,气候温和宜人,再过一段时间变得炎热难受,又过一段时间变得凉爽舒适,再过一段时间又变得冰天雪地、寒气袭人。人们把气候一年当中这四个变化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中国人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能准确地推测出“立春”的日期。除立春之外,中国人的祖先还长期根据太阳光的光线照射到地面上的同一部位的变化情况,准确地推测出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几个与近、现代科学测出的结果十分吻合的节令。以公历来推算(公历闰年只多1天,变化不大),春分(南半球为秋分)在3月22日左右,太阳光的直射光线照射在赤道。立夏(南半球为立冬)在5月5日左右,直光照射在北纬11度43分左右,这条纬度经过的具体地理位置在柬埔寨的金边附近。夏至(南半球为冬至)在6月22日左右,直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到此为止,太阳直光不再向北移动,而是向南返回,8月7日左右到达金边为立秋(南半球为立春)。9月22日左右到达赤道为秋分(南半球为春分)。秋分就是秋天到了中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处在中国农历八月份,在这个时间段里,秋高气爽、冷热宜人、秋花盛开、五谷丰登、瓜果成熟、丰收在望,是一年当中最有收获、最使人高兴的季节,所以中国人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加以庆贺,因为这天的晚上月亮圆圆满满,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这天一般就在秋分节令日前后几天。秋分日与中秋节,一个是以太阳的直射光线照到赤道来定,一个是以月亮圆满的那一天来定,日期出现是会有偏差的(2019年的中秋节在秋分前10天),但终究是在秋分节令日附近,不失为中秋之意。11月7日左右太阳光的直射光线到达南纬11度43分左右为立冬(南半球为立夏),这条纬度经过的具体地理位置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附近。12月22日左右到达南回归线为冬至(南半球为夏至)。到此为止,太阳直射光线向北返回,2月4日左右又回到达尔文,为立春(南半球为立秋),之后就是依次出现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就这样年复一年不停地往返,年复一年很有规律地出现春夏秋冬的不停交替。上面所说到的这些节令出现的日期都带“左右”一词,是因为它们出现的日期每年几乎都有一天的偏差。

这些节令出现在中国的农历历法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耐人寻味的是,很早以前,人们是怎样认识到这些规律的。在中国的土地上,能找到太阳光直射光线经过的地方,只有一条经过华南的北纬23度27分地区之后即向南返回的北回归线,其他经过的特定地点如北纬11度43分、赤道、南纬11度43分、南纬23度27分即南回归线,都不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观测到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太阳直射光线呢,莫非他们跨山越水一直跟踪到南回归线去?这不可能,也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但这些节令的确定又必须要和太阳光线直射到地面一个特定部位相吻合。在几千年前,人们对天文地理的知识可以说是不深刻的,也没有象现在这样有各种各样科学的先进的观察测量仪器设备。可是,中国人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凭借着春夏秋冬四季对太阳在天空行走的路径变化,以及它的光影在地面长短和位置的变化,凭借着简单的观察手段,就能探索出这些节令如此准确的和有规律的发生日期,说明他们的智商是很高的。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1405年到1433年,中国人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从中国的长江口出发,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航行的距离一次单程就比从欧洲西海岸到美洲东海岸的距离长得多。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自豪,再加上中国古代发达的经济和辉煌的文化,就足以说明中国不愧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