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定要學會分享嗎?(上)

教育 • 留學

(澳洲生活網訊)曾經看到一個提問:怎麼教會十個月大的寶寶學會分享?不由得為家長著急,十個月的寶寶是不可能有分享的概念的啊!他/她連物權意識都沒有,根本分不清你的我的她的,談分享實在是太為難人家了好不好!這段時間請讓他/她先做一個愉快的吃喝拉撒睡全面發展的小寶寶吧!

首先談談分享的前提

1 寶寶要有物權意識

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寶寶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什麼都是我的,媽媽的是我的,爸爸的是我的,所有全是我的。這並不是說寶寶自私,能意識到東西是我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說明孩子不再是只懵懵懂懂的小動物,開始像個小人兒了。

大約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物權意識開始萌芽,開始變得很「護食」。知道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但內心還是希望都是我的(哈哈,要理解)。一歲多點的寶寶被搶了玩具,大概撇撇嘴驚呆一會兒就忘了,而兩、三歲的小朋友被搶了玩具,可能就會發展成一場衝突,需要大人的引導和介入,幫助他建立規則。

要想教會孩子分享,首先他得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2 社交意識

三歲左右寶寶開始有了社交意識,同伴對他的影響逐漸變大,兩歲以前基本上只需要跟媽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就夠了,但三歲以後會有社交需要,會需要同伴交往。這時候的孩子可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變得不那麼黏媽媽,跟小朋友在一起就能玩得很盡興。

有了交往的行為,才會產生分享的需要。在真正的交往產生之前,小孩子們一起玩都是各玩各的,滿足的是媽媽的社交需要,而寶寶彼此之間是沒什麼交集的,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獨自探索。

要想教會寶寶分享,還得讓他知道被分享的對象是什麼,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憑什麼要分享啊!自己的小夥伴,好啊,一起玩吧!這就是差別。

3 分享收益

分享這個行為不是無私的,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弟弟妹妹。

我們大人分享物品,互贈禮物,除了因為我們太愛對方真心的想要分享,還是因為我們習得了這一社交禮儀,我們知道分享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至少不是一直是單方面的付出,這一次的付出在下一次或者不遠的將來有可能得到回報。

不管是收到有形的回贈還是無形的感激,這些都是受益。

而小孩子會以為「分享」等於「失去」。他看不到遠期的收益,只看到自己最愛的玩具要被別人拿去,如果不給,別人就說自己小氣,沒禮貌,這是多大的標籤啊!

所以要教會寶寶分享,你得幫助他看到分享的收益。

等寶寶有了物權意識,有了社交需求,才可能繼續學會分享。

(待續)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