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垂直式貧民窟,宜居乎?

澳洲地產

(澳洲生活網訊)澳洲公寓熱潮的發展已如日中天,但隨之帶來的城市擁擠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針對這個議題,澳洲The Conversation網站(非營利社群媒體)有一篇專文探討。以下是文章內容:

以整個澳洲來看,40%的新住宅都是公寓或套間,公寓建設批准量也超過房屋批准量。

墨爾本和布里斯本就是最極端的例子,不過這個趨勢卻是全國性的,且已從根本上改變了未來澳洲都市的住宅樣貌。

舉例來說,墨爾本內城區已塞滿了1-2居室的微型公寓(micro-apartment)大樓,這種高30層樓以上的公寓大樓還在不斷增加中。其中有近半數套間面積低於50平方米,比一般的雙車位車庫還小。這在其他國際都市(包括悉尼)都是違法的。澳洲房地產理事會(Property Council of Australia)和相關行業都承認,澳洲確實面臨這個問題。維多利亞州政府土地規劃部長Richard Wynne為此發表了一個討論文件:《Better Apartments Project》,對針對此問題,明年將會有新的指導方針。

image003

1居室公寓戶型圖:左為42平方米微型公寓,右為標準型50平方米。(圖來源:RIBA Homewise)

目前房地產市場無法滿足一般家庭購房需求( 基本上,3居室公寓最適合家庭居住),未來澳洲許多城市的適宜居住性岌岌可危。文中提到,「多數評論聚焦在房屋面積和密集度,其實房屋品質和市場也是急需探討的一環。」

The Conversation表示,文章標題訂為「垂直式貧民窟」並非毫無根據。就我們所知,貧民窟的定義之一是指違章建築。比照澳洲新建公寓的情況:沒有通風的窗戶、狹窄的面積,密集度高。也許在部分地區(如墨爾本)是合法的,但在其他國際城市來看就成了「非法」。公寓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住家選擇,但為什麼在澳洲,卻無法協調好家庭需求及支付能力問題呢?城市的工薪家庭經常找不到能負擔得起的住宅。

缺乏高品質住宅—競相殺價影響市場

許多新建公寓出現了這幾個問題:卧室沒有窗戶、天花板較低、儲藏空間不足等。這些公寓無法獲得自然採光和空氣流通的條件,比一般公寓環境差,且公寓內部舒適度的控管較差。在紐約、香港和溫哥華,公寓卧室一定要有窗戶,否則就違法了。

近期發布的法規使許多家庭感到失望,有負於人民對澳洲未來的信心。澳洲建築規範委員會(ABCB)公布澳洲建築法規(BCA)和國家建設規範(NCC)要求後,證明人們對安全的擔憂並未消失,因為法規未能解決主要的問題:在創新的同時還能保證建設品質。

銷售高空領域—不受約束的高塔

社會福利學家Leanne Hodyl女士近日撰寫了一份報告,研究土地規劃政策對超高密度及高樓層住宅環境帶來的社會影響。她在報告中將墨爾本的高樓層建築法規和其他國際都市相比,發現墨爾本的開發密度是紐約、東京或香港所能允許的4倍。不僅如此,墨爾本市政府的建設與發展部門(Building and Development),也沒有要求墨爾本內城區的開發商必須協助促進當地基礎建設,諸如提供經濟實惠的住房和加強社區公共設施等。

諷刺的是,墨爾本還被選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城市」。

以市場為導向的城市開發邏輯已很少受人質疑,但是大規模的市場失敗卻有據可循。多數澳洲高密度、高樓層公寓迎合了當地和海外投資者市場,加上澳洲的課稅優惠和健全的監管制度吸引了不少海外投資人進駐。但是許多新建公寓大樓,基本上沒能符合一般家庭對房屋的實際需求。

選擇改革或事後懊悔?

Hodyl女士的報告對急需改革的房地產市場,做出了有力的論據,包括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建築密度控管,超過密度限制的開發應連結公共利益,增加開放空間、多建經濟實惠的住宅、增設社區公共建設,以及建立可實行的高樓分離法規,強制高樓與高樓之間的最小距離。Hodyl女士認為,墨爾本將從這些公寓規範中獲益。

再來看看悉尼。新州《環境規劃政策(SEPP 65)》— 公寓開發設計質量規定,必須控制公寓的最小面積、每層樓最大限度的套間數量、窗戶基本數量、地板至天花板距離的最低限度,以及儲藏空間的最小面積。

以「良好設計」為出發點的改革,是要預先設想未來的公寓住戶對住宅的實際需求。近期,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所做的研究計畫(LATCH Project)發現,「良好設計」是一個相當合理的概念:它能不斷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住房舒適度和需求,並積極促進環境、健康、福利和安全。

LATCH計畫仍在進行中,旨在了解家庭需求及內城區公寓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經驗。

此研究顯示,未來公寓住戶將不限於單身者或空巢老人。因此公寓的設備必須更加完善,他們需要日光、配備良好的廚房、儲藏室,以及鄰近學校和開放空間等。上述這些條件目前都還沒達成,這也是澳洲城市高密度開發需要努力的地方。

編譯:喬伊 蔚華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