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從說話口氣的轉變開始!

教育 • 留學

(澳洲生活網訊)

小孩「粗心大意」,只是被父母催眠了。

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覺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真的是這樣嗎?我千叮嚀萬囑咐,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人都會想像自己聽到的話,我們不妨實驗一下:「請不要想像檸檬。就是黃黃的、酸酸的,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檸檬。絕對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即使叮嚀你「不要想像檸檬」,你的腦中還是會不由自主浮現檸檬的影像、口中自然分泌唾液。如果我什麼都沒說,想必你連檸檬的「檸」字也不會想到。

同樣道理,爸媽說的「不要打翻」,反而會勾起小孩「打翻東西的想像」。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卻事與願違地讓他聯想到「可能會打翻」。孩子腦海中,會浮現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媽媽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人們常說「心想事成」。你對孩子說的話,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做到想像。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可能會打翻」這些事,經爸媽提醒後,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可能會打翻」的聯想,引導想像走向事實。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完全徒勞無功。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

「不可以大聲吵鬧。」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沖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假設你現在放好杯子,倒滿飲料打算端起來喝。由於表面張力,看到幾乎要溢出杯緣的飲料,你不禁喃喃自語:「啊!好幸福!」

杯里的飲料只要稍微傾斜,就會灑出來。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麼說呢?是不是像下面這種狀況?

「警告」太難理解,「直接鼓勵」教養效果更好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對孩子說「輕輕地」,天真無邪的孩子就會照你所說的,慢慢、小心地倒水。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腦海中先出現打翻水的場面,然後修正為不要打翻。腦子裡先想像了檸檬,然後再設法消除,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像。這個思考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既然如此,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輕輕地」,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不要打翻」讓孩子聯想到「會打翻」。

告訴孩子「輕輕地」,他就能小心行動。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靜」、「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問小孩「為什麼」,只是生氣罵人的慣用語

「為什麼做這種事!」

「為什麼連這種小事也做不到?」

爸媽教養孩子時經常會說「為什麼」。我也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幾乎變成口頭禪了。各位爸爸媽媽也是嗎?你會在什麼狀況下說這句話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脫口說出「為什麼」。

爸媽為什麼動不動就問孩子「為什麼」呢?我通常是因為心情煩躁。

「為什麼做這種事?煩死了!」

「為什麼?」「怎麼搞的?」這是詢問對方原因的疑問詞。如果你這樣被人質問,會怎麼回答呢?比方說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打破碗?」你會怎麼回答?

你也許會忍不住在心裡嘀咕:「你問我,我要問誰呀……」又不是因為喜歡才弄破的,連當事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把碗打破。

「因為一時手滑嘛!」

「因為太燙了嘛!」

被追問之下,只好絞盡腦汁找一個合理的借口。而且當我們問別人「為什麼」時,經常都帶著怒氣。我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多半都氣到額頭爆青筋了。表面看起來是在問對方理由,但其實是帶著厭惡及憤怒質問對方,聽起來實在很幼稚。

質問會讓孩子害怕,選擇「說謊話」

質問「為什麼」使對方害怕,讓他在情急之下編造借口。迫使對方捏造借口後,我們又會再進一步責怪對方:

「這算什麼理由?」

「不要找借口!」

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這是自掘墳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是在原地踏步罷了。那麼,能夠代替「為什麼」的用詞是什麼?我們一起想想看。

「為什麼」雖然是疑問句,實際上卻在威脅對方。被問的人想找台階下,只好千方百計找借口。高中上學遲到時,老師生氣地問我:「為什麼遲到?」你猜我情急之下說了什麼?

「因為今天騎腳踏車逆風。」這種離譜的理由。想當然爾,已經火冒三丈的老師因此更加生氣。被老師罰站在走廊的那一天令我永生難忘。有其他話語可以取代「為什麼」嗎?

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比嘮叨指責更好

有一天,儂儂又打翻牛奶時,我的處理方式如下:

「怎麼辦呢?」這句話是從一位媽媽朋友那裡學來的。當我這麼問,兩個孩子有什麼反應呢?是的,兩個人拿了抹布來擦地板!雖然他們用干抹布擦地板,反而擴大牛奶潑灑的範圍,但這和我質問「為什麼」的情況簡直南轅北轍。

你認為其中的差異是什麼?沒錯,就是改變「疑問詞」,把「為什麼」換成「怎麼做」。用英文說就是以「How」取代「Why」,等於在問孩子「How to」也就是解決的方法。

「該怎麼辦才好呢?」

「你認為該怎麼做?」

「有什麼方法呢?」

有人這麼問你,你會有什麼反應?是不是自然而然開始思考「接下來該做什麼才好?」用「How」來提問,孩子會學著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引導小腦袋瓜不停運轉,即使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臟也沒關係。

當你基於某種緣故遲到時,若有人問你「下次該怎麼做才好?」你是不是也會思考今後的遲到對策呢?例如將鬧鐘的聲音調大一點、提早十分鐘出門,或者是找出「順風」的路線。只要你的對策成功,以後就不會再遲到了。這種做法比破口大罵「為什麼遲到」積極多了!

逼問「為什麼」只會讓孩子學到找借口搪塞。但是問孩子「該怎麼做」,則是引導孩子採取行動的創意開關!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襪子沒穿好、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這句話都能派上用場,得到比指責更好的教養結果。

來源:網路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