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年入百萬時,卻扔掉了家裡90%的東西!只因為…

生活 • 家居

(澳洲生活網)

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
都是一種幸福感的體現。

如果我告訴你,
有個名叫約書亞·貝克爾的青年,
20歲住豪宅開名車,
28歲掌管150家店年薪百萬,
奢侈品牌享用不盡,
新款電子產品無處不在,
有美麗的妻子,
可愛的兒子,
你會不會對這個高富帥膜拜到五體投地,
或者脫口而出道:

丫的,這貨也太牛逼了!

XXXXXXXXXXXX_20170502170943

一身名牌,住著豪宅,開著名車,只要他想擁有的一切似乎唾手可得。
這樣的人生贏家,請給我來一打!

可是,到了這裡,劇情突然逆轉……
你看到的高富帥,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生輸家。
讀大學的時候,約書亞就野心勃勃,對金錢充滿了強烈的追求欲。
「覺得富了,就會幸福。」

XXXXXXXXXXXX_20170502170947

因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工作,一周工作80小時,一年工作362天。一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就向著更高的目標飛躍。

在我們20歲初出茅廬的年齡,他早就憑藉自己的努力買了豪宅名車。他以為擁有這些,生活就會更幸福。

28歲的時候,約書亞就成了高管,拿著7位數的薪水。人生好像一片坦途,「但幸福感並沒有增加。」

XXXXXXXXXXXX_20170502170951

你們不要急著羨慕,因為他的生活簡直糟糕透了!

由於身體狀況不好,他每天需要服藥入睡。

把賺錢擺在首位,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冷落一邊,甚至連年邁的母親生了病住院也無暇照料!——他,除了賺錢幾乎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XXXXXXXXXXXX_20170502170955

那一年的一個月里,約書亞家裡發生的兩件事令他一下子陷入了崩潰邊緣——母親去世了。妻子向他提出了離婚。

約書亞被愧疚和悲痛折磨到無以復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

痛定思痛之後,他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物質的富有並沒有使他感到滿足,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01

於是,他選擇了一種從來不曾想過的生活方式來填補精神的空虛——丟棄家裡90%的東西,以一種極簡的生活作風來充實自己。

他試著在30天里丟棄30個物件,把買來沒用或棄置不用的東西通通丟掉!這一丟,他竟然上了癮。然後捐獻給慈善商店。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05

挨屋整理的時候,他一邊搜集,一邊開始問自己:為什麼要買這麼多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呢?

說起來真是很可笑:「這些東西不過是聽信廣告,或者因為別人買了,自己跟風買的,又或者是為了面子,買來讓別人羨慕的。」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15

經過一番反思,約書亞決定「斷舍離」,開始過「極簡主義」的生活。

最後,他的生活里只剩288件不可或缺的物品。

過多的物質可能是一種負擔,極簡的生活反而讓約書亞越來越自在。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21

脫掉了物質主義的皮囊,約書亞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富有。辭掉了工作後,他有了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靜下心來做一頓美食,或者提起筆來,走一走作家之路,實現小時候的願望。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25

兩年後,約書亞成了暢銷書作家。甚至將哥們瑞恩也帶出了抑鬱的泥潭。

在約書亞極簡主義的推崇下,瑞恩決定:

21天內過上極簡生活。

他也將不用的東西全部捨棄,然後,帶著剩下的20%回家。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29

簡單能讓人變得快樂,瑞恩在新的生活里終於找到了迷失的自己。

2011年,兩人一拍即合,做了一個極簡生活網站——The Minimalists。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33

儘管一開始無人問津,但兩人的堅持很快讓一開始的52個讀者群變得越來越龐大。「現在,我們擁有了400萬粉絲。」

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他們還出了4本暢銷書。

「物質對生活的改善有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點,物質就成了我們的主人。」這是很多人在極簡生活中得到的啟示。也是約書亞和瑞恩給予很多被物質慾望迷失掉生活與快樂的人的啟示。

「我們擁有了太多物質,於是染上了各種各樣的癮,上網成癮、遊戲成癮,購物成癮、看電視成癮……如果沒有這些癮,我們該活得多自在啊!」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38

XXXXXXXXXXXX_20170502171042

丟棄掉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穫很多。其實放下,也是一種獲得。

1845年,只帶了一把斧頭的美國著名學者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之多,從而悟出了人生真諦:

「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綜合整理,來源網路)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