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超市的豬肉根本不好吃!好豬肉應該是這樣的……

澳洲新聞

儘管消費者的食肉習慣要求大規模宰殺生豬,但數據顯示,消費者對購買的豬肉質量越來越挑剔,他們會選擇散養(free-range)豬肉。 吃肉的人不僅想知道他們買的豬肉是以人道主義方式宰殺的,而且他們想了解豬肉的來源,以確保豬的動物福利得到保障,有一定的生活質量。

對於巴拉瑞特地區(Ballarat)的廚師Peter Ford來說,在他39年的餐飲業生涯中,公眾對優質的散養肉類的興趣與日俱增。 然而,最近,Ford和他的一群朋友開始自己飼養和屠宰肉類,他表示,這一經歷改變了它對優質肉類的理解。

Ford和他的朋友Maloney把他們養的勒背母豬取名為Ethel,並以水果、蔬菜和穀物餵養。 Ethel過去半年一直生活在一個相當於網球場一半大小的圍場里。 這頭豬身上幾乎所有的東西,從優質的豬肉部位到豬血,最終將用於Ford的家庭烹飪。

「我們會分享用豬肉做的義大利拉臘腸、烤豬肉和熏火腿之類的東西,所以它絕不會出現在公共餐廳,也不會被賣掉。」 Ford說,他幫忙飼養和屠宰了大約12頭豬,他發現,從處理這些動物以用於人類消費的過程(包括清洗、刮毛和屠宰)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不要去超市買那些用塑料包裝的加工過的東西,沒人知道它的來源。相比之下,屠夫是從市場採購的,所以他們至少是認識養豬的農民的,也知道豬肉從哪裡來。」

Maloney說,「所有肉類中,我認為豬肉是最容易嘗出差別的。你從超市買羊肉,從超市買牛肉,我覺得它的味道和你自己養的差不多,但如果是豬肉的話,你能嘗出來它和自家養的有什麼不同。」

自2015年以來,阿德萊德大學食品價值研究組的博士生Emily Buddle一直在研究消費者對肉類的態度。 她在兩年多時間裡採訪了66位消費者,她說,結果表明,「動物福利對消費者來說很重要」。 「不過當他們以消費者的角色購買肉製品時,味道和價格才是最終極的因素,」Buddle說道。

她表示,消費者有興趣了解他們的肉來自哪裡,以及動物的飲食,有些人更喜歡去農場購買食物,並與生產者聊一聊。還有一些人會去找屠夫買肉,因為他們認為屠夫的豬肉質量更好,而且屠夫更了解動物的背景。

澳洲豬肉有限公司(APL)的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在所有經過優質豬肉產業保障計劃(QPIAP)認證的商業經營者中,「戶外飼養母豬的比例增長至12.5%」,略高於2016年的11%。 該計劃覆蓋了超過90%的商業化生產母豬,旨在核實行業對食品安全、動物福利和其他監管標準的遵守情況。

APL的發言人Peter Haydon說,市場對散養豬肉和標準豬肉的需求都上漲了。 「澳人在家烹飪和食用的平均豬肉消費量從8.5公斤增加到了11.5公斤左右,在過去六七年里增長了將近50%。過去三四年,無論是室外養殖還是散養,豬肉的產量都有所增加。」

但Haydon表示,儘管很難明確得出散養豬肉比標準豬肉味道更好的結論,但在消費習慣方面,「觀念即現實」。

 

來源:1688新聞網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