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Jimmy Zhu靳三針

痛風(Gout)是指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所造成的各種癥狀,輕者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沉積,嚴重則會導致痛風性腎病變和尿路結石。血尿酸升高主要與長期嘌呤(Purin)代謝障礙或尿酸排泄減少有關,痛風最常發作在大腳趾的掌趾關節處,其次是腳踝、膝蓋、指關節等。發炎的關節會有很明顯的紅腫、發熱、疼痛的現象,嚴重者甚至連走路都走不了。如果是慢性痛風,發作時則全身關節都可能疼痛,而且在關節處還可能突起一個個的腫脹瘤狀物,即痛風結節。

當今主流醫學治療痛風主要採用「對抗式」醫學模式,使人體血尿酸指示達至一定的標準。急性期選擇消炎鎮痛西藥,如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等,目的是消炎止痛,迅速緩解癥狀。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選擇降低血尿酸的藥物,包括尿酸合成抑製劑和促進尿酸排泄藥物,但沒有一種藥物能恢復痛風病患的尿酸代謝能力,臨床上常出現的合併缺血性心臟病、尿毒症、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併發症。由於不是每位病患都可感受到西醫治療痛風的效果,在中國、台灣、香港等地醫院常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痛風。

痛風屬中醫學「歷節病」等範疇,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在《格致餘論‧痛風論》強調:「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陽也」。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在他的著作《景岳全書》認為,痛風「外是陰寒水濕,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濕壅下焦;寒與濕邪相結郁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中醫學認為痛風是有外來的寒邪或水濕之邪,之後因過度的飲食不節,加上素體有血熱,而導致寒熱互結,遂成痛風。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

Z:\619-20181103\Final\B Section\B22-26 health\862085.jpg

所謂的「靳三針」是指:

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

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癥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痛風的配穴,就是於發痛關節的前、後、側的三個穴位施針。如最常發生痛風的第一趾關節,可於大都、太白和太沖三個穴位為一組施針,又如「足三針」即足三里、三陰交、太沖三個穴位為一組施針。同時,還可在曲池及陰陵泉施針,則可治腳痛、膝腫、肘痛等。

在中藥的治療上,元代醫家朱丹溪之痛風方(制南星、蒼朮、酒炒黃柏,川芎,白芷,炒神曲,桃仁,酒拌威靈仙,羌活,防己,桂枝,紅花,草龍膽) 隨症加減,可祛風除濕,逐痰行瘀,清瀉蘊熱,溫散通利,使諸痛消除。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痛風在發病過程中多伴有炎性反應,血尿酸增高,而川芎、防己、威靈仙、桃仁、紅花、南星有抗炎解熱鎮痛作用,蒼朮、黃柏、草龍膽有抗炎作用,並能降血尿酸,是該方可預防與治療痛風的原因。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網上查尋)。當今有些針灸醫生不重辨症,不審病因,隨病取穴,頭痛治頭,腳痛醫腳,拿患者當做小白鼠,不但沒有療效,還可能危及病人健康。中醫的特色在於辯其症,尋其本,在「治病必求其本」的基礎上立法取穴,只有這樣才能在臨床上取得好的療效, 從根本上解除病人的疾病。先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痛風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療法。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