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偏癱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Jimmy Zhu靳三針

中風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卧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當今主流醫學(西醫)對於中風偏癱的醫療,事實上都是極為緩慢而無奈的。很多臨床治療原則,大都是消極、嘗試、控制,屬於支持性的療法。無論醫者、病患、家屬,都只能眼睜睜靜待時間過去,曠日費時,飽受煎熬,抱著怯生生「期望」的心情,期盼出現奇蹟,或是一丁點兒的進步。

當今許多中醫針灸醫生在治療中風偏癱只強調隨病取穴,如病側、痙攣側、拮抗側取穴,而忽視「治病必求其本」的取穴理法,不但沒有療效,還會危及病人健康。根據現代西醫學,左腦部分血管阻塞或破裂,那麼右手右腳就成為半身不遂;反之,右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則左邊手足成為半身不遂。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之意,意思是一側肢體有病,必須選取另一側經穴進行治療,才能促進患側肢體的氣血經脈運行,疏通經絡,緩解痙攣與疼痛,從根本上解除中風病人的偏癱。

Z:\620-20181110\Final\B Section\B22-26 health\1-1G111094521948.jpg

中風偏癱屬於中醫學「痹症」、「偏枯」等範疇,西晉醫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隋代太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風半身不隨候」、「風偏枯候」、「偏風候」均有半身不遂之癥狀。中風後患側肢體經脈阻滯,致氣血運行不暢,血瘀氣壅,濕瘀互結,脈道不利,故出現偏癱。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

所謂的「靳三針」是指:

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

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癥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中風偏癱的配穴為上肢攣三針(極泉、尺澤、內關),手三針(曲池、外關、合谷),下肢攣三針(鼠蹊、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針(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顳三針(耳尖直上2寸,其前後各1寸)。

口角歪斜者加口三針(地倉、迎香、夾承漿),語言不利、吞咽困難者加舌三針(上廉泉、左上廉泉、右上廉泉),腕關節嚴重痙攣者加腕三針(陽溪、陽池、大陵),踝關節內翻者加踝三針(太溪、崑崙、解溪),上下肢痙攣無法伸展者加開三針(人中、湧泉、中沖),指趾浮腫者加八邪、八風。根據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靳三針針灸療法治療的最佳時機應是發病剛開始時(急性期),治癒率相當高,可於兩個月內復原。康復期和後遺症期的中風偏癱病患,需要較長的時間治療本病。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網上考證)。之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中風偏癱患者,可以嘗試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