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物」到底是什麼?有哪些是發物?

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體內存有「伏邪」,如果吃了「發物」,就可能誘發原有的慢性病,導致疾病反覆發作。
蓮福堂

新春佳節,闔家團圓之際,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能放縱自己的口欲,尤其是有慢性病的患者。

先講一個關於發物的故事。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便加緊殘害開國功臣。元帥徐達患了「發背」,最忌吃鵝肉,朱元璋卻別有用心地賜徐肥鵝一隻。因鵝為發物,易動火發瘡,徐達明知其惡意,但又不敢違君之命,只好當場吃下。不久,徐達「發背」擴散而亡。

為什麼呢?《本草綱目》中說:「鵝,氣味俱厚,動風,發瘡。」凡皮膚病、過敏性疾病、熱病等均忌食。因為鵝肉性寒涼,中醫理論中有「寒性收引」、「寒性凝滯」之說,而瘡瘍初起,多因氣血壅滯肌膚或皮膚膜外,有的挾風挾濕,多食寒涼之物,一方面使邪氣不易透達外出,甚至留邪內陷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寒涼之物易傷脾胃陽氣,脾胃為生化之源,陽氣受損致運化失健,氣血生成不足,不利於瘡瘍後期創口的恢復,嚴重者難於生肌收口,創口延遲癒合,甚至會出現逆證。

中醫是如何認識發物的呢?

在中醫的角度上認為,食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由於它本身特有的性味,這就是食物的「食性」。

如果不懂食性,那麼對某些特殊體質的人或患者,食性就會誘發舊病,加重已發疾病,削弱藥力,這是食物的「發性」,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發物」。

所謂「發」,可以理解成「誘發、引發、助發」。

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體內存有「伏邪」,如果吃了「發物」,就可能誘發原有的慢性病,導致疾病反覆發作。而如果體內沒有「伏邪」,身體健康,根據自己的體質適量吃些「發物」則是無害的。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有意將病邪托出來以達到治癒的目的。

發物包括以下食性的食物:

1、寒性食物,寒性食物易傷脾陽,生痰濕;

2、膏粱厚味之物,這些食物難消化,易囤積在體內產生過多有害毒素;

3、大熱的食物,如辛辣刺激性食物,身體不好直接把體內「伏邪」發於體表,加重病情。

蓮福堂

蓮福堂中醫井妍萍是在90年初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曾在黑龍江省中醫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多年。歷任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1999年,曾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選派為赴瑞士中醫專家組成員,赴瑞士工作多年。2005年後曾在紐西蘭行醫12年。井醫師擅長針葯並用,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對婦科兒科疾病有較深入的研究,對婦科不孕不育,產前產後調理,兒科常見病,濕疹、消化不良等疾病,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診治方法,療效顯著。

電話:03 9807 8904

網站:https://www.lotushealthau.com/

地址:1/302 Stephensons Rd, Mount Waverley VIC 3149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