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做个“爱”的智者

澳洲生活

每往返一次中澳,就加深一次我对中国父母“爱孩子、疼孩子”的印象。在机场你能看到,只要是中国的父母,绝大多数人的行李,一定是满负荷的——除了完成规定的行李托运数量外,还有随身携带的(手上拖着,背上背着)。只要是不违规的东西,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不一而足。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不辞劳苦,尽力为孩子多带点,再多带点;在中国,有一种荣耀叫“四代同堂”,有一种天伦之乐叫“儿孙满堂”。为了这荣耀和快乐,不少中国的父母离开熟悉的故土、告别年迈的爹娘,来国外帮助儿女、照顾孙子,这也是中国父母爱孩子的另一种表现。这“爱”让人流泪、让人唏嘘,也让人无奈呀。

因为,不是每个父母都年富力强,他们对孩子的付出,是建立在忍受自己身体心理的种种不适上的;还因为,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能力在国外多买一套房子,与孩子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的,他们倾其所有,为孩子付房子首付,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儿子和孙子。

80后的孩子、80后的父母,都是很特殊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在墨尔本不在少数。大家都是怎么处理这身体和心理的不适的呢?带着问题,我关注了很多我熟悉或者不大熟悉的华人朋友。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家庭关系中,这种根深蒂固的恒久占有情节(父母帮助带孙子、帮助做家务理所当然),使家家“这本难念的经”,虽各有不同表现形式,但实质都一样。同一屋檐下,相处久了,婆媳之间、翁婿之间难免出现问题时,大多数父母选择了忍受和宽容。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别无选择。

但是,我们的孩子,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来到澳洲,一定是要么接受过外国的教育,要么与西人一起工作,有的还与西人一起生活。他们耳濡目染,多少都应该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和影响吧?如果稍微关注一下我们的周遭,便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外国老太太老爷爷用婴儿车推着自己的孙子的,公共场所也鲜见外国老人独自带孙子玩耍的。我居住的社区,大部分是西人,散步或者在公园时会经常碰见他们,交谈中知道,他们都不是独身的老人,都有儿女、孙子。他们都不跟儿女住一起,只有在节假日才同儿女孙子们团聚,也只有在非常时期(比如,孩子生病不能去幼儿园上学,父母要上班不便请假),才帮忙带几天孙子……

说到这儿,会不会有人说我是不懂国情,不懂中国传统文化,而故作矫情呢?NO,我就是太懂了。不仅我感同身受,也为身边中国父母的“优秀表现”赞叹不止。我想说的是,跟孩子生活在国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我们及儿女是否也借鉴点?孩子在索取父母的无私奉献时,是否也能照顾到些父母的需求和愿望?父母在默默无闻付出时,是否也能预留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否也思考过换种活法,让自己的身心轻松点呢?

我的建议是:假如您已经拥有了独立生活的空间,能够跟老伴举案齐眉,那真是件幸福的事情。你可以体面地退出,该放手时就放手,过属于俩老的二人世界,过自己想过的真正的退休生活。

假如您一人独处,请尽量排遣孤独情绪,设计好一个人的“丰富生活”——打理好自己的花园,烹调好合口的饭菜,抑或是沏好一壶清茶,带上老花镜,手捧一本期待许久的书,任由身心在书的世界里自由飞翔;您还可以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写写回忆录、听听老唱片、翻翻朋友圈;您还可以培养发展自己年轻时没时间去理会的兴趣爱好,去社区学学写字、画画国画、玩玩照相机;您还可以去免费的英文学校当一名老学生,学学口语、记记单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呀。

假如您暂时没有条件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那就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做个睁只眼闭只眼的智者,另一方面懂得进退。在孩子忙碌时,帮帮手,为他们分忧;在他们闲暇时,您则可以邀三五好友,外出赏花观景、喝茶聊天、旅游采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哟,我的闲暇我作主。

人生百年,不过白驹过隙,年过花甲,努力做个“爱的智者”,对儿女对孙辈爱得既有温度更要有深度,别再大包大揽;“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们更应该集聚时间和力量,去涂抹属于自己的夕阳色彩,利用剩余的时间,来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保证我们健康地生活着。这不仅仅是替儿女分忧,也是提升老人生命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今日,我们真该完美地退出孩子们的世界,用余生的精彩,去描绘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吧!

作者:雷爱武

配图:网络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