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做個「愛」的智者

澳洲生活

每往返一次中澳,就加深一次我對中國父母「愛孩子、疼孩子」的印象。在機場你能看到,只要是中國的父母,絕大多數人的行李,一定是滿負荷的——除了完成規定的行李託運數量外,還有隨身攜帶的(手上拖著,背上背著)。只要是不違規的東西,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不一而足。這就是中國的父母,不辭勞苦,儘力為孩子多帶點,再多帶點;在中國,有一種榮耀叫「四代同堂」,有一種天倫之樂叫「兒孫滿堂」。為了這榮耀和快樂,不少中國的父母離開熟悉的故土、告別年邁的爹娘,來國外幫助兒女、照顧孫子,這也是中國父母愛孩子的另一種表現。這「愛」讓人流淚、讓人唏噓,也讓人無奈呀。

因為,不是每個父母都年富力強,他們對孩子的付出,是建立在忍受自己身體心理的種種不適上的;還因為,不是每個父母都有能力在國外多買一套房子,與孩子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的,他們傾其所有,為孩子付房子首付,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與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了,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交給了兒子和孫子。

80後的孩子、80後的父母,都是很特殊的群體。這樣的群體,在墨爾本不在少數。大家都是怎麼處理這身體和心理的不適的呢?帶著問題,我關注了很多我熟悉或者不大熟悉的華人朋友。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家庭關係中,這種根深蒂固的恆久佔有情節(父母幫助帶孫子、幫助做家務理所當然),使家家「這本難念的經」,雖各有不同表現形式,但實質都一樣。同一屋檐下,相處久了,婆媳之間、翁婿之間難免出現問題時,大多數父母選擇了忍受和寬容。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別無選擇。

但是,我們的孩子,無論通過什麼方式來到澳洲,一定是要麼接受過外國的教育,要麼與西人一起工作,有的還與西人一起生活。他們耳濡目染,多少都應該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和影響吧?如果稍微關注一下我們的周遭,便不難發現,幾乎沒有外國老太太老爺爺用嬰兒車推著自己的孫子的,公共場所也鮮見外國老人獨自帶孫子玩耍的。我居住的社區,大部分是西人,散步或者在公園時會經常碰見他們,交談中知道,他們都不是獨身的老人,都有兒女、孫子。他們都不跟兒女住一起,只有在節假日才同兒女孫子們團聚,也只有在非常時期(比如,孩子生病不能去幼兒園上學,父母要上班不便請假),才幫忙帶幾天孫子……

說到這兒,會不會有人說我是不懂國情,不懂中國傳統文化,而故作矯情呢?NO,我就是太懂了。不僅我感同身受,也為身邊中國父母的「優秀表現」讚歎不止。我想說的是,跟孩子生活在國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我們及兒女是否也借鑒點?孩子在索取父母的無私奉獻時,是否也能照顧到些父母的需求和願望?父母在默默無聞付出時,是否也能預留一部分屬於自己的時間?是否也思考過換種活法,讓自己的身心輕鬆點呢?

我的建議是:假如您已經擁有了獨立生活的空間,能夠跟老伴舉案齊眉,那真是件幸福的事情。你可以體面地退出,該放手時就放手,過屬於倆老的二人世界,過自己想過的真正的退休生活。

假如您一人獨處,請盡量排遣孤獨情緒,設計好一個人的「豐富生活」——打理好自己的花園,烹調好合口的飯菜,抑或是沏好一壺清茶,帶上老花鏡,手捧一本期待許久的書,任由身心在書的世界裡自由飛翔;您還可以利用這難得的閑暇時光,寫寫回憶錄、聽聽老唱片、翻翻朋友圈;您還可以培養發展自己年輕時沒時間去理會的興趣愛好,去社區學學寫字、畫畫國畫、玩玩照相機;您還可以去免費的英文學校當一名老學生,學學口語、記記單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呀。

假如您暫時沒有條件享受屬於自己的空間,那就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一方面做個睜隻眼閉隻眼的智者,另一方面懂得進退。在孩子忙碌時,幫幫手,為他們分憂;在他們閑暇時,您則可以邀三五好友,外出賞花觀景、喝茶聊天、旅遊採風……「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喲,我的閑暇我作主。

人生百年,不過白駒過隙,年過花甲,努力做個「愛的智者」,對兒女對孫輩愛得既有溫度更要有深度,別再大包大攬;「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我們更應該集聚時間和力量,去塗抹屬於自己的夕陽色彩,利用剩餘的時間,來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保證我們健康地生活著。這不僅僅是替兒女分憂,也是提升老人生命質量的前提和保障。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今日,我們真該完美地退出孩子們的世界,用餘生的精彩,去描繪屬於自己的海闊天空吧!

作者:雷愛武

配圖:網路

 

推薦閱讀:
 人在澳洲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