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不可逾越的高峰——《乞力马扎罗的雪》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
澳洲生活

 

晓宇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24397134.jpg

Image result for 乞力马扎罗的雪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乞力马扎罗的雪》

《乞力马扎罗的雪》应该算是我最喜欢的海明威的作品了。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作家哈里和情人来到非洲草原打猎,膝盖不慎被划破,伤口感染患上坏疽,找不到医治的办法,只能静静地等待死亡。在生命最后的尽头,哈里等待着救援的飞机,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海明威,又一个我深爱的记者出身的作家。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曾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后又多次以战地记者身份重回战场,并参加战斗。1952年,海明威最著名的《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62岁那年,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Image result for 海明威

也许是记者见过了太多黑暗与不公,所以他们往往能注意到社会上那些被人们忽略的角落,以一种旁观者式的冷静视角讲述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他们的文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用词简单却精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刚开始读英文原著时都会选择海明威的作品。他的风格就是精明简练,几乎删掉所有的形容词和多余的副词,只保留句子最基本的结构。这种写作理论便是他举世闻名的冰山理论,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曾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则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这种理论同时也体现在书的篇幅上。比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最终《老人与海》却被浓缩到只有短短几万字,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乞力马扎罗的雪》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海明威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作为一个高产作家,海明威在非洲的那段时间里,完成的作品算是比较少的了。于是在这本书里,他将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哈里的原型,故事也是取自之前他在非洲之行中,不幸患上阿米巴痢疾,差点命丧黄泉的经历。就像主人公哈里一样,海明威也陷入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深深的迷茫之中。终点在哪里?或者说文学创作上有所谓终点的概念吗?如果没有目的地,又该选择怎样的道路继续前行呢?但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海明威的文学生涯就迎来了一个高峰期,不断创作出各种脍炙人口的著作。

这本书也是海明威少有的使用意识流进行写作的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主要是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幻觉梦境等方式,来表现人物主观世界的意识流动及潜在的心理活动。它可谓是许多读者阅读路上的一道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有福克纳的《喧哗与躁动》……这些享誉世界的著作,让多少人无数次拿起又放下。尤其是尤利西斯,原版40多页上竟然没有一个标点,让不少读者看了直呼头疼。

而这本《乞力马扎罗的雪》可以算得上一本意识流的入门之作,清晰的树形结构和海明威简洁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不像其他意识流那样难读。

树形的叙述结构简单来说就像一棵大树,树干便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题,在这本书里就是死亡。而枝干树叶则穿插在故事中,使得故事变得丰满而完整。在这本书里,便是哈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他的理想、现实、梦魇、欲望……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哈里的一生。

同时,这本书也是运用时空交错方式表现人物意识的典范之作。哈里在半昏迷半清醒的状态下任由意识游离,他梦见自己的灵魂飞向乞力马扎罗山,转瞬又梦到自己身处于长岛的家中;一会儿是正在往东方飞,一会儿又回到记忆中女儿参加社交的前夜。而这些所思所想,都在海明威巧妙精湛的叙述描写中展开,时空交错,纷乱跳跃。

除此之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精妙之处,便是海明威在本书中设定了不少重要的象征。文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象征:豹子和鬣狗。作为主人公哈里象征的豹子,为了寻找精神的永恒,牺牲肉体死在洁白纯净的乞力马扎罗雪山上。与其它死在山下很快就被食腐动物吞食干净的其他动物不同,它的尸体“已经风干冻僵了”,于是便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不朽的象征。与此相对,鬣狗则在山下的灌木丛中,被大自然残酷的法则吞噬。

我个人认为,《乞力马扎罗的雪》这本书算得上是海明威所有作品中最美的一部。

故事开头的豹子,到最后也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要远离家园,攀登乞力马扎罗山。虽然它最后没有成功攀顶,但是这种明知不可为却为之的勇气和追求令人动容。无论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还是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都深刻展现了渺小人类与命运艰难抗争的主题,这种明知不可为却为之的英雄情结。

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的过程,就如同攀登文学之山。生命总会有终结的时候,但文学的道路永远没有终点。面对没有终点的旅途,我们又该用何方式继续前行呢?

另一方面,海明威用寥寥数字把人之将死的那种彻悟写出了一种旁人无法比拟的美感与宏大。死亡对于他而言,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宇宙浩瀚无垠,大地漫无边际,人类何其渺小,人的一生又何其短暂。而乞力马扎罗山,亘古不变。它见证了物种的灭绝,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任由时光流转,始终屹立于非洲草原。

“于是在前方,极目所见,他看到,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的山巅。于是他明白了,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