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如意算盘要落空?美媒:习近平访缅成果有限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五(1月17日)抵达缅甸首都内比都,开始对该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
中国新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访问缅甸(图片来源:www.statecounsellor.gov.mm)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访问缅甸(图片来源:www.statecounsellor.gov.mm)

就在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因罗兴亚危机备受国际社会指责的敏感时刻,习近平上周开启了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缅甸访问。在外界看来,尽管北京此次抱着相当大的期待推进在缅甸“一带一路”的进展,但收获并不如预期,中共当局面对来自缅甸社会的质疑。与此同时,脸书在翻译习近平名字时还出现了不雅错误,成为国际笑话。对于习近平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一次愉快的出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五(1月17日)抵达缅甸首都内比都,开始对该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是习近平2020年的首次出访,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访问缅甸。

出访期间,中缅两国共签署33项协议,不过协议中并没有新的大型项目,多属基础建设。法广在报道中说,这些协议包括中缅经济走廊和连接缅甸北部城市木姐(Muse)与中部城市曼德勒(Mandalay)的铁路,还有仰光的城市发展,以及在西部若开邦(Arakan)的深水港建造项目等。不过合同的细节目前对外透露不多。

值得关注的是,有争议的密松(Myitsone)水电大坝不在上述协议当中。

耗资36亿美元的中资密松大坝位于伊洛瓦底江。由于担心大坝会对河流造成无法挽回伤害,并摧毁下游鱼类资源,大量民众举行了旷日持久的抗议。 前总统登盛在2011年暂停了这个大坝项目,但中国一直期待能够重启该项目。

2016年,首度以缅甸国务资政身分站在国际舞台的昂山素季访华,中缅两国事先频繁示好,缅方更表示考虑重启搁置近5年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不过事隔3年多,密松水电站项目仍然搁置。此次习近平希望重新签署协议,然而又未能成事。

此次习近平访缅期间,曾有数十名抗议者在缅甸旧首都仰光举行示威,抗议中方资助的密松水力发电站工程。

至于习近平此次签订的其它协议,也存在着重重变数。中缅经济走廊是中国在缅甸“一带一路”计划中的最重要一环。2018年,中缅签署了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不过据BBC援引荷兰智库跨国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早先根据中缅经济走廊提出了多达40个项目,但只有9个得到了缅甸的同意。在这9个项目中,只有3个得到公开确认。

而此次33个协议的另一重要项目——皎漂深水港,原定总价值73亿美元,但为了避免陷入债务陷阱,缅甸方面随后提出将成本缩减至13亿美元,原有的10个泊位被缩减至2个。

美国之音(VOA)引述法新社报导,缅甸部分人士对中国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当地政治评论者钦佐温(Khin Zaw Win)认为,上述33项协议缺乏透明度,且随著两国间互相猜疑的增加,这些协议将会引起反弹;缅甸民主党主席杜伟(Thu Wai)则直言,中国“一直在利用缅甸”。

据路透社报导,国际危机组织驻仰光观察员霍西(Richard Horsey)表示,虽然中缅签署了很多不同的协议,但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内容。整体感觉是,缅甸对于中国的投资保持谨慎,尤其在缅甸今年底将举行大选前。

但报导仍认为,中缅虽在经贸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双方的政治关系似乎得到了加强。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说,中方支持缅甸在因应人道主义状况、推进若开邦和平、稳定和发展上的努力;缅方则感谢中方理解若开邦问题的复杂性和向缅方提供的支持,并重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台湾刚在1月11日举行总统和立法委员的选举。主张对中共强硬的民进党现任总统蔡英文以台湾民选总统史上最高票817万票获得连任。蔡英文日前接受BBC专访时表示,“我们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叫自己中华民国(台湾)。”

据中央社报道,中华民国外交部发言人欧江安19日针对中缅联合声明表示,外交部表达严正抗议,并对此贬损中华民国台湾国家主权的不实表述予以谴责。

外交部严正重申,台湾是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民选的台湾政府才能在国际间代表台湾人民。中国政府没有一天统治过台湾,无权在国际上代表台湾人民。

台湾在野党国民党19日发布新闻稿针对中缅联合声明表示,完全无法苟同。国民党一贯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的中华民国,主权独立,但目前的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绝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大陆当局应务实面对,国民党也将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及相关法律规定下,坚决维护此一事实。

国民党指出,中缅联合声明涉及台湾的部分,不仅无法为台湾民众接受,也对两岸关系毫无帮助,国民党深感遗憾。国民党目前虽然在野,但仍将坚决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并为国计民生戮力不懈。

责任编辑:米兰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