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游山如读史 看洞若观画

人在澳洲

作者:刘卫国

早在五十多年前,我们高中语文就读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的 “游褒禅山记”,它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它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读之爱不释手,从那时起,就渴望有一天能亲眼目睹一下令我魂牵梦绕的褒禅山。为了这个不能忘却的记忆,我在心中无数次默诵“游褒禅山记”。今天终于梦想成真,有缘一睹华阳洞的庐山正面目。

2019年6月25日,我们游览了褒禅山华阳洞,一进华阳洞游览区的大门,讲解员就来接我们,洞口有一条小路直通褒禅山华阳洞,小路两旁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小路尽头的广场上矗立着高大的王安石雕塑,塑基正面刻着金黄色的列宁题词:“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洞口立碑两块,一块曰:“华阳洞”,系从王安石手迹中拓出;另一块是:“天下第一名洞”,出于当代大书法家舒同之手。

我们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沿洞前行。华阳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洞。洞内钟乳石神姿仙态,绚丽夺目,峡谷幽深,怪石嶙峋。洞深1800米,有十大景区,102个景点,整个洞群分为前洞、后洞、天洞、地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洞,景观丰富,景点集中,移步换景,神奇虚幻。遍山树石环抱,奇特无比。一到华阳洞我就感觉到一阵阵凉风袭来。进了华阳洞,坐了十几分钟的船就到了洞里。入洞不过十来米处,壁上有刻字:“冰泉名游,荒野一洞”。洞内有织女晾纱、美人鱼、绵阳思母、龙腾虎跃、板桥竹画、安石古砚、三面佛、大佛殿等。板桥竹画是一条条石英石交错在一起的,一节一节很像竹子。那三面佛有三个面,看起来非常清晰,眼睛却有点不大清楚。美人鱼呢,只能看得见一条尾巴,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把头偷偷地藏在了石缝里。露在外面的尾巴上有一块块的鳞片,鳞片好象艺术家雕刻出来的一样,真是巧夺天工。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解员驻脚详解的有二:1. 洞壁上书有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时我心有戚戚。这乃是王安石任宰相期间进行熙宁变革,处在风口浪尖上,向反对派的宣战誓词,铮铮斯言,入石三分。2. 来到了“锦秀峡谷”,峡壁上写着“荆公回步”。想当年王荆公游览华阳洞,因怕“不出,火且尽”而止步于此。那么,王荆公在他的政治仕途上不也有其止步之处吗?

一出华阳洞讲解员带我们乘古迹旅游车游旁边的伍子胥古道,它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原生态的自然野趣,更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而家喻户晓;杨超的就义诗:“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子胥豪气也指此。

游华阳洞后,对“游褒禅山记”有更深的理解。

山洞确如王安石文中所说是“深”、“难”、“奇”,因而有人会“怠而欲出”,王安石也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由此他联想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学习和工作。有毅力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这一观点和他另一首诗《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王安石在政治上力求改革,实行新政,振兴国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屈不饶,他不失为一世之伟人也。

除了要有登顶的决心外,立志也很重要,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是说: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诀。放眼世界,千古风流人物,无不雄心勃勃,立志高远。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做大事必先有大志,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安石也说:“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雄心壮志,溢于言表。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志也不一定成功,所以要尽志无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王安石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尽了他最大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他竭力奋斗的过程不是同样值得钦佩吗?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我爱褒禅山,我爱华阳洞,我相信,只要善念在心间,再见亦有缘!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