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游山如讀史 看洞若觀畫

人在澳洲

作者:劉衛國

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們高中語文就讀了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寫的 「游褒禪山記」,它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它是一篇遊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敘、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服務。先敘後議,結構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後洞的經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讀之愛不釋手,從那時起,就渴望有一天能親眼目睹一下令我魂牽夢繞的褒禪山。為了這個不能忘卻的記憶,我在心中無數次默誦「游褒禪山記」。今天終於夢想成真,有緣一睹華陽洞的廬山正面目。

2019年6月25日,我們遊覽了褒禪山華陽洞,一進華陽洞遊覽區的大門,講解員就來接我們,洞口有一條小路直通褒禪山華陽洞,小路兩旁鳥語花香,蜂飛蝶舞。小路盡頭的廣場上矗立著高大的王安石雕塑,塑基正面刻著金黃色的列寧題詞:「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洞口立碑兩塊,一塊曰:「華陽洞」,系從王安石手跡中拓出;另一塊是:「天下第一名洞」,出於當代大書法家舒同之手。

我們隨著講解員的指引,沿洞前行。華陽洞被譽為天下第一名洞。洞內鐘乳石神姿仙態,絢麗奪目,峽谷幽深,怪石嶙峋。洞深1800米,有十大景區,102個景點,整個洞群分為前洞、後洞、天洞、地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洞,景觀豐富,景點集中,移步換景,神奇虛幻。遍山樹石環抱,奇特無比。一到華陽洞我就感覺到一陣陣涼風襲來。進了華陽洞,坐了十幾分鐘的船就到了洞里。入洞不過十來米處,壁上有刻字:「冰泉名游,荒野一洞」。洞內有織女晾紗、美人魚、綿陽思母、龍騰虎躍、板橋竹畫、安石古硯、三面佛、大佛殿等。板橋竹畫是一條條石英石交錯在一起的,一節一節很像竹子。那三面佛有三個面,看起來非常清晰,眼睛卻有點不大清楚。美人魚呢,只能看得見一條尾巴,她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把頭偷偷地藏在了石縫裡。露在外面的尾巴上有一塊塊的鱗片,鱗片好象藝術家雕刻出來的一樣,真是巧奪天工。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講解員駐腳詳解的有二:1. 洞壁上書有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時我心有戚戚。這乃是王安石任宰相期間進行熙寧變革,處在風口浪尖上,向反對派的宣戰誓詞,錚錚斯言,入石三分。2. 來到了「錦秀峽谷」,峽壁上寫著「荊公回步」。想當年王荊公遊覽華陽洞,因怕「不出,火且盡」而止步於此。那麼,王荊公在他的政治仕途上不也有其止步之處嗎?

一出華陽洞講解員帶我們乘古迹旅遊車游旁邊的伍子胥古道,它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原生態的自然野趣,更因「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而家喻戶曉;楊超的就義詩:「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 子胥豪氣也指此。

游華陽洞後,對「游褒禪山記」有更深的理解。

山洞確如王安石文中所說是「深」、「難」、「奇」,因而有人會「怠而欲出」,王安石也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游之樂」。由此他聯想到「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遊覽爬山,也適用於學習和工作。有毅力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貢獻。這一觀點和他另一首詩《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有「會當凌絕頂」,才能「一覽眾山小」。 王安石在政治上力求改革,實行新政,振興國家,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了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屈不饒,他不失為一世之偉人也。

除了要有登頂的決心外,立志也很重要,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是說: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訣。放眼世界,千古風流人物,無不雄心勃勃,立志高遠。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欲做大事必先有大志,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王安石也說:「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雄心壯志,溢於言表。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王安石有這個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要經世致用,這個願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講得清清楚楚。

有志也不一定成功,所以要盡志無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鬥。」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奮鬥的意義遠大於成功。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鬥」嗎?是的,成功源於奮鬥。但是,奮鬥並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奮鬥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但他們的奮鬥為後繼者開闢了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奮鬥仍具有重大的意義。王安石試圖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盡了他最大的努力,最終沒有成功。他竭力奮鬥的過程不是同樣值得欽佩嗎?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我愛褒禪山,我愛華陽洞,我相信,只要善念在心間,再見亦有緣!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