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鋼琴,過不了級就等於白學嗎?! 

澳洲教育

在論壇上看到很多家長朋友們在一起討論孩子的學琴歷程,分享著各自教育孩子的方法。看到這樣各抒己見、交流經驗的場面,心中大喜。

正想著現在的家長真是比自己學琴時候的家長專業多了,卻突然看到一位家長這樣的回復貼:我想說:「兒子,無論學琴的路有多艱辛,媽媽會一直陪你走下去」

接著,就有很多家長表示贊同和支持,在培養孩子學琴的道路上歷經千難萬險、惺惺相惜之感躍出屏幕。看著這句看似感人的話卻怎麼都不對味……

學琴好像是什麼上刀山下火海的事情,艱辛到各位家長們要立軍令狀一樣的下決心陪孩子走下去。家長從一開始就抱著這樣的心態去支持孩子學琴,又無形中給了孩子多大壓力呢?

4ee6f5c8f5860285a725d8518532238b.jpg
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感動於家長的付出,出於不辜負的目的迫使自己努力;小一點的孩子知道家長是抱著這樣的準備,估計會被未來艱苦的學琴生涯嚇到,就不願意再學琴了吧。

但,抱著這樣思想的家長不在少數,這就要回到我們傳統鋼琴教育的問題了。

一直以來,學鋼琴在大部分人看來都是了不得的事情,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能在舞台上順暢完美的演奏一曲,一定是經過「台下十年功」的血淚磨鍊。而從郎朗等鋼琴大師的學琴經歷中,更加肯定了這樣的想法。

我們的很多鋼琴老師,也希望自己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認為教出技藝精湛的學生是自己的職責。即使不像郎朗那樣譽滿全球,也要在各種大賽上頻頻獲獎,這樣的學生是對自己教學成果的肯定,也是招生的金字招牌。

所以老師們常常會以超高的演奏級標準來要求學生:一個指法也不能錯、手型要保持完美、節奏要準確、強弱要清晰,錯音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演奏時最好還能帶上投入的動作,甚至有些老師會刻意培訓學生「忘我」演奏的動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比賽和考級為目的,因為想在這裡面脫穎而出必須要完美表現。

記得小時候學琴,老師家長會叮囑:考級的時候有一個錯誤就過不了級了。這真的是一句非常恐怖的話,所以彈琴的時候就會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因為一錯毀所有,過不了級就等於白學。

當時的認識的確是這樣,從老師到家長到自己,練琴就是為了考級,考不過就要再學一遍等下次,浪費時間和金錢,所以考級是必須要完美通過的。在這樣的硬性要求下,級雖然是一次一次的考上來了,可是「完美」的技法也僅限於考級的那幾首曲子。

這是當年很多琴童的學琴現狀,而現在,從音樂教育內部已經有人提出來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對的,比如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

images.jpg
周教授在多次講座中都提到:

學琴不應以專業化的演奏技術為標準,而應該以使孩子獲得美的享受、獲得音樂藝術的修養、豐富人生為目標。

在當前學琴過於專業化的誤區中,能夠救孩子的是各位琴童家長的反省能力。

其實細想一下大家都能明白。不是所有學琴孩子最後的出路都是成為郎朗,成為職業演奏家。鋼琴教育應該是針對大眾的,讓更多人輕鬆的學會彈鋼琴,讓彈琴成為人人都可以掌握的一項技能。

所以,按照培養鋼琴大師的方法來教育每一個學琴的孩子是不合適的,那樣艱辛痛苦、用淚水和毅力鋪成的道路會將千千萬萬對鋼琴有興趣的孩子拒之門外。而一直以來的鋼琴精英教育模式,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造就了個別人,卻犧牲了大部分鋼琴愛好者。

彈鋼琴,是創造音樂抒發情感的美好的事,是音樂藝術的直接表達,能帶給人幸福的體驗。這個過程,如果變成極其辛苦的事情,那一定是要培養成千萬分之一的鋼琴大師,否則,就是把孩子推出音樂的世界外,背離了學琴的初衷。


孩子不能成為郎朗不要緊,但如果讓學琴成為孩子終身拒絕音樂的理由,那麼孩子將失去一項人生的美好體驗,那麼父母逼孩子學琴的「罪責」就犯大了

希望下次在論壇里能更多的看到:

「我家孩子要學琴啦,可以和他一起體味音樂的美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讓孩子接觸到快樂、有趣的音樂教育,自然激發出學習興趣,願意學琴、喜歡學琴,從而主動學琴,使學琴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正是The ONE的願景:讓學琴更高效、趣味,把來自未來的音樂教育帶到今天!

The ONE智能鋼琴

【跟燈練習】讓孩子輕鬆上手彈出喜歡的樂曲,激發學琴興趣。

【智能曲庫】包含經典兒童歌謠、有趣的兒童歌曲,讓孩子隨心演奏自己喜歡的歌曲,提高彈琴的趣味性和孩子學琴的積極性。

【卡拉遊戲】不但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熟悉鍵盤和曲調,還可以實現家長和孩子的四手聯彈,營造一家人共同彈琴的快樂氛圍。

The ONE智能鋼琴教室邀您體驗來自未來的音樂教育,用最新的智能科技和先進的教育模式,與您共同助力孩子的學琴之旅~

 

來源:The ONE智能鋼琴教室

圖片:網路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