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青海遊記 (2)——唐漢遺址 絲綢古道

旅遊度假

告別了嘉峪關,繼續前行到玉門,再從玉門出發去敦煌,路上參觀鎖陽城遺址和榆林窟。

鎖陽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位於瓜州境內。該遺址由文物局管理,沒旅遊局的事。工作人員全部文物局的,事業編製,包括電瓶車司機。不做旅遊廣告,不做商業開發。文物局的電瓶車司機兼講解,講解十分專業到位。整個遺址只有兩處可以下車參觀。

鎖陽城遺址原是唐代瓜州府治。現地上遺址只有內城外城城牆的斷牆殘垣,和城外一座廟宇遺址。地下還有水渠和散布在周邊的墓葬。鎖陽城牆雖已殘破,仍能看出其當年的宏偉。殘城高度幾乎超過了北京修復的崇文門一段城牆,南側內城寬500米許,突出的馬面一個接著一個。西南角城垣可供下車參觀,有木棧道通往城牆頂部。登上城牆,可以觀察到整個鎖陽城的大致規模。西南角的角樓、瓮城依稀可見。外城西北角尚有殘存的角樓土牆高聳。

這地方唐代是西北邊陲,軍事要地,駐有二萬軍人和500戶平民。城池僅東、北向開有城門。城內外大多建築遺址已被沙丘覆蓋,僅東南方內外城間兵營殘牆尚可辨認。站在殘城城牆上南望,城外一大片廢棄的農耕地曾被戍邊將士用作屯墾。因疏勒河斷流,缺乏灌溉水源,現已無法耕作。表土被常年大風吹蝕,成了一片風蝕台地。向南再遠處,是當年墓葬,現已探明的有幾千座。

鎖陽城內塔爾寺遺址,當年叫阿育王寺。隨城市一起廢棄後,現在僅存藏經塔磚結構,附近農民遂稱其塔爾寺,其實與西寧的塔爾寺沒有一毛關係。藏經塔後還有一排小塔,是供奉塔,部分磚砌結構殘存。寺廟鐘樓鼓樓殘基尚在,大雄寶殿和前殿僅是一堆瓦礫。

此寺廟出名處是唐玄藏出發去西天取經路過瓜州,曾受瓜州刺史之邀,在寺中講經一個月,被認為是西天取經出發站,在歷史中留下了重要地位。

Z:\597-20180602\Final\B Section\B16 筆匯 finsh\10183810311.jpg

鎖陽城鎮開車出來,鎮上、路邊、戈壁上古城牆和古烽火台的斷壁殘垣經常可見。這地方原是唐朝的邊境,國防設施比較密集。聽鎖陽城遺址工作人員介紹,唐代的玉門關就在這一區域,具體遺址位置現在已沉入雙塔水庫的湖底。

贊曰:

鄉路難行,顛簸到此,

千里慕名,鎖陽遺址。

瓜州舊府,阿育遺寺,

土城猶在,滄桑世事。

金戈鏗鏗,鐵馬得得,

誦經朗朗,武功文治。

先人戍邊,我輩憑弔,

唐僧西遊,真經傳世。

拐出鎖陽城遺址,到現今的鎖陽城鎮,還有十數公里路。然後拐彎向南三十餘公里,才是榆林窟。榆林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莫高窟藝術價值齊平,也是由文物局管理的。買票後要聚齊一撥人,由工作人員帶領,參觀46個洞窟中7個。榆林窟開鑿在榆林河兩岸峭壁上,時代從唐代一直到清代嘉慶年間。工作人員介紹非常專業,物超所值。參觀榆林窟的感覺非常良好,缺點是交通實在不便。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駝隊和物流催生了眾多的人文景點。莫高窟和月牙泉是到敦煌必游的景點。兩處都需要網上預約。

莫高窟在三危山上,共有700多個洞窟,其中400多個遺存有塑像、壁畫,參觀只開放其中8座。由於參觀人多,排隊分批進入,解說比較馬虎,倒是監控遊客遵守參觀紀律花的精力比較多一些。解說人員有時在洞外講一講,有時在洞內介紹但也比較簡約。遊客走馬看花,排隊等候的時間比進洞參觀的時間還要多。相較於榆林窟,這裡整體規模雖大得多,但可參觀的洞窟數目並不多,洞內雕塑、繪畫、形制、歷史遭遇都相當接近。參觀體驗上,莫高窟比榆林窟則要差一大截。這大約就是小鍋菜和大鍋飯之間口味的差異吧。

月牙湖和鳴沙山,名氣而已。遊覽時赤著腳到沙丘上去爬了一下。在月牙泉邊上,傍著左宗棠大軍當年植下的左公柳,借座喝了杯飲料。公園裡有騎駱駝的、坐滑翔機的、爬沙山的、滑沙的等等「項目」,願者上鉤。

贊曰:

河西重鎮,駝隊驛道,

三危勝跡,絲路瑰寶。

榆林佛窟,善眾修造,

藝術成就,比肩莫高。

留得真跡,修得真法,

守得清靜,耐得喧囂。

鳴沙之丘,月牙之泉,

左公旱柳,譽流敦煌。

敦煌西北90公里處,是漢朝的玉門關遺址,近旁還有漢長城遺址、陽關遺址等古迹。漢朝時,國境線上的長城、烽火台建在敦煌以西,一直到塔拉瑪干沙漠一線。唐朝時,退縮到瓜州鎖陽城一線。明朝時,則在嘉峪關一線。清朝平定準噶爾部,西出至今界。

Z:\597-20180602\Final\B Section\B16 筆匯 finsh\u107097769_13b1cfab0a5g2.jpg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每讀唐朝王之渙的這首詩,總覺得有點凄涼,感慨守邊的將士們辛苦。此詩名曰《涼州詞》。經歷了此次遠行,才知從地理上看,黃河在蘭州,涼州乃在今天武威的位置。從蘭州、武威遠望唐朝的玉門關,即現在瓜州,好像還是比較水草豐美的地方。而漢朝的玉門關,比之唐朝的瓜州玉門關,又前出了幾百公里,顯得比《涼州詞》中的描寫更為偏遠凄涼。

漢玉門關遺址位於敦煌地質公園玉門關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一路上公路都是新修的,很好走。玉門關遺址在一片戈壁之中。站在碑石旁極目四望,除了玉門關和來時的那條路,戈壁曠野和天際相連,空無一物。但聞大風呼嘯,時不時吹起沙礫狂走,細石撲面。

現在的玉門關遺址其實是一個叫障塢的建築物,是當時玉門都尉治下的一個軍事設施,南、西兩邊開門,城內空間不過20米見方,又叫小方盤城。真正的玉門關關城已經看不到了。玉門關遺址往東10公里左右,有一個河倉城,又叫大方盤城,是當年的一處倉庫,名叫昌安倉。這個倉庫規模宏大,牆體高度可比城牆,但不如城牆厚實。

漢長城遺址在小方盤城西4公里,是敦煌漢長城的一段,東接瓜州漢長城。從敦煌一直向西,沿著現已經斷流的疏勒河綿延160餘公里。配套的烽火台一直築到塔什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可近距離參觀的這一段,保存了比較完整的城牆和一個烽火台。從城牆殘體的斷面,可清晰看到由草莖、黃土、砂礫層層壘築而成。在文保單位的介紹中,對一個個烽火台的名字,都能明確列出。不知道這些名字是通過哪些古籍文獻記錄保存下來的,又是怎麼對應到遺址實物上去的。

陽關,出名於王維的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開車從玉門關到陽關的道路上,領受了一番飛砂走石的恐怖。戈壁上的砂子吹到公路路面上,路面上的積砂又隨之被吹走。遠處的砂在飛,公路忽隱忽現,嚴重時可視距離僅一二百米。開在兩邊無遮掩的路上,汽車要打一點方向盤才能保持直行。遇到橋樑,側風受到橋邊欄杆的阻擋,吹在車上風力剎時減小,車身會突然往一邊傾斜一下,挺嚇人的。這樣伴著飛砂走石的行車足有好幾公里路程。

到了陽關遺址,這裡已經開發成了一個公園。公園門前是當年漢朝出使西域的張搴騎馬持節的塑像。公園內有一個博物館,內中的文物和解說還真不錯。但陽關遺址並不是當年的關城,參觀能看到的牆體只是山頂上的一處烽燧。

贊曰:

極目天際,人跡寥無,

戈壁驅車,玉門障塢。

河倉方盤,土牆高聳,

羌笛聲遠,春風不度。

秦時明月,漢時長城,

疏勒斷流,相伴千古。

渭城朝雨,勸酒相訴,

西至陽關,心念故土。

 

圖/文:陳世和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