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心得

小心你的孩子遭遇隱形霸凌 後果可能相當嚴重!

又到一年開學季,按說應該是各位父母歡呼雀躍的時候。可我一朋友卻發起愁來:小兒子死活不想上學了。結果,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

原來,這孩子說話有些口吃,有幾個同學總喜歡學他說話:

當他進教室時,他們笑:你、你、你、來、來啦。

當他數學考了一百時,他們起鬨:了、了、了不、不起呀。

當不善運動的他跑步落後時,他們喊:跑、跑、跑得真、真慢、慢呀。

做得好也學,做得不好也學,怎樣都要學。他們越學,孩子越自卑,越自卑,就越不敢說話,簡直是惡性循環。

如果不是朋友的一再逼問,孩子心裡的委屈、難受還不知道要壓抑多久。

其實,他是遭受了很多孩子都會遇到的隱形霸凌。

不是只有對孩子造成身體傷害的毆打、推搡才叫霸凌,才值得被重視。開惡意玩笑、孤立、散播謠言、起綽號、譏諷等隱形霸凌,同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種傷害不是身體上的疼痛,而是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和創傷。

身體上的傷害可以治癒,心靈上的創傷卻難癒合。隱形霸凌的存在,正在悄無聲息地折磨我們的孩子。

[1] 情感上的孤立、排擠

孤立、排擠他人,甚至唆使其他人一同參與孤立和排擠,就是一種典型的隱形霸凌。

讀初中時,我們一致認為隔壁寢室一個女生很怪異:沉默寡言,獨來獨往,還常因晚歸被宿管批。

有天晚上,我下樓扔垃圾,竟看到她蹲在垃圾桶旁邊默默地哭。細聊之下,才知道她被室友集體孤立了,不想回去。而原因,竟是因為她從來不參與她們八卦別人的卧談會。

「沒有一個人跟我說話;沒有一個人看我;只要我在,她們故意湊在一起說話,不讓我聽見;像躲瘟疫一樣躲著我……」她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在那樣的環境里待了三年,眼看著她變得越來越沉默、孤僻,成了班裡空氣一樣的存在。有時候想同她說話,她都一臉膽怯,不知道做何回應。

現在想起這位被孤立的同學,都覺得心疼。

調查發現,6%左右的孩子都曾在集體中被孤立。持續的孤立,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孤僻、抑鬱。

「我那時候被逼到有嚴重的抑鬱傾向,失眠、厭學、自殘,直到上了高中擺脫了之前的環境,才有所好轉。」一位曾被孤立的網友這樣說道。

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絕望之井。

實驗中,幼猴被困在一個漏斗形小黑屋中,孤獨、絕望地呆了兩年。

兩年後,被放出來的小猴已經得了重度抑鬱症:喜歡遠離猴群,毫無活力,有極強的自閉、自殘和攻擊傾向。即便通過藥物和集體生活對小猴進行治療,也收效甚微。

由此,他得出結論:對靈長類動物來說,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會導致孩子心理創傷,這種影響將持續一生。

集體性是人的天性之一,被群體孤立和排擠絕非小事。

被孤立、被排除在人群之外的孩子,就像一座孤島,像風雨飄搖的大海里,一艘獨自航行的小船,內心充滿了孤獨、無助和絕望。

[2] 言語上的侮辱

起侮辱性綽號、嘲弄、開玩笑、散播謠言等言語上的侮辱行為,也都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隱形霸凌。散播惡性謠言,對孩子的傷害尤其巨大。

《優雅的謊言》中,女孩千智就被同學散播的謠言所傷。

在千智因被孤立而鬱鬱寡歡時,同學花蓮假裝和她親密,卻又在背後散播她的惡性謠言:

謊稱千智小學時就被同學孤立;將千智因意外去世的爸爸說成是自殺。

千智深受謠言之苦。而謠言,又帶來同學的嘲弄和更嚴重的孤立。

這些痛苦,都被懂事的她隱藏在了微笑背後。忙於生計的媽媽絲毫沒有發現,她在學校遭受了欺凌。

她也曾去圖書館查閱和抑鬱相關的書籍,也曾試著向陌生人傾訴心中煩惱,也曾用織圍巾的方式來緩解內心苦悶。

然而,什麼也沒能改變。

同學的傷害,家人的忽視,內心抑鬱至極的她,最終不堪重負,用那條圍巾,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心理學上說,謠言會造成人內心的緊張、不安、煩惱和痛苦。

25歲的阮玲玉無法忍受惡意中傷,一句「人言可畏」,離開了這個令她失望的世界。

24歲的台灣藝人楊又穎,因網上眾多散播她酗酒且出賣身體的謠言,留下一紙寫滿委屈的遺書,同樣選擇了離開。

成人尚且無法面對遭受謠言的痛苦,何況是弱小的孩子?

被起不雅綽號,同樣會讓孩子感到受傷。

曾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一名10歲男孩,一直情緒激動地大喊:「做人要有尊嚴!我寧願站在這裡一天,我也要尊嚴!」

原來,男孩因為小時候頭部受過傷而長不出頭髮,幾乎每天都帶著帽子。有的同學會開玩笑去碰他的帽子,有幾位同學取笑他是「光頭強」。他實在氣不過,就打了對方。

沒有頭髮已讓他感到自卑,而同學給他起綽號,則更深深刺傷了他的自尊。因而即便被學校罰站,他也要為尊嚴吶喊。

哪怕再小的孩子,也同樣有尊嚴,也需要尊嚴。在孩子心裡,起綽號並不是開開玩笑的小事,而是和尊嚴有關,和屈辱有關。

除此之外,言語上的譏諷、嘲弄,同樣會傷害孩子,不容小覷。

毆打、故意推搡這種已經顯性化的霸凌,更容易被識別、提防和處理。反倒是這些常見的隱形霸凌,極易被父母和學校忽視。

做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該怎麼保護孩子盡量不受隱形霸凌的傷害呢?

[3] 及時識別孩子的求救信號

除了學業外,父母應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及時識別出孩子的求救信號,以便給予孩子幫助。

當孩子出現持續情緒低落、多次表達不願上學、脾氣突變、出現自殘行為時,可能就是孩子在發出求救信號,家長得格外注意了。

在《優雅的謊言》中,對於在學校被同學欺凌一事,千智其實很早之前就發出過求救信號:她曾表達過不想去學校,也曾想找媽媽傾訴。

千智的母親卻不以為意。

直到千智走後,痛苦中她才想起女兒的求救信號,然而,為時已晚。

教會孩子應對隱形霸凌

面對隱形霸凌,最重要的是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可以在家多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演練各種情形下的應對方式:

當別人的言行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時,言辭拒絕:請你不要這樣,我不喜歡!

當被別人誤會時,大膽說出事實。

鄰居家的孩子有陣子眼睛有點炎症,上下學回家都遵醫囑戴了墨鏡,被同學嘲笑是臭美。鄰居教她這樣回擊:我不是臭美,戴墨鏡是因為我眼睛發炎了,怕光。

當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別人的欺凌行為時,可以立即離開,遠離被欺凌的環境。之後,可以向父母或老師尋求幫助。

從反覆演練中,孩子能獲得應對的底氣和自信,當霸凌再次發生時,能勇敢表達自己的不滿,不會因保持沉默,而讓對方得寸進尺。

做孩子永遠的後盾

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後沒有告訴其他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效的求助,不當的干預。

當孩子受到欺凌,會擔心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害怕被認為是慫、軟弱或開不起玩笑。因而情願自己忍受痛苦,也閉口不言。

做為父母,平時就應該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別怕,我們就在你身後,是你永遠的後盾。

當傷害已發生時,父母應耐心傾聽,給他安慰,在「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捍衛孩子權益」前提下,去理性處理被霸凌一事。

當孩子深信父母會保護他,會給他合理的幫助,才會在霸凌發生時,主動尋求幫助。

當有人可以傾訴,有人給他安慰和幫助,孩子也更容易重建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心。

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童年創傷經歷對一生都有重要影響。這樣的傷害,就像是孩子心上的傷口,雖然會癒合,但傷疤卻一直會在,不經意間就會隱隱作痛。

做為父母,為了防止這樣的傷害發生,應防患於未然,教孩子學會識別、應對隱形霸凌。而當傷害已發生時,父母要勇敢地站出來,和孩子一起面對。因為,比隱形霸凌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背後,沒有你。

 

來源:網路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9月12日 12:00

Recent Posts

澳大利亞未來十年,一圖勝千言

未來十年,澳大利亞將迎來人口結構與需求的巨大變化,這張關鍵圖表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Read More

6 mins ago

為老闆努力工作終於有所回報!LinkedIn評選出澳大利亞最佳僱主

最適合工作的25家澳大利亞公司已經揭曉,其中銀行、退休基金和科技公司名列前茅。 Read More

55 mins ago

昆州政府斥資5600萬減少家暴

昆州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傾聽她的聲音》(Hear Her Voice)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將獲得政府5600 萬澳元資金援助,其中包括 3460 萬澳元用於在全州範圍內根據新強制控制法對參與預防家庭暴力的一線組織進行培訓。 據《信使郵報》報導,昆州社會服務委員會(Queensland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QCOSS)負責在未來五年內協助建立一個新家暴部門最高機構。 昆士蘭社會服務委員會將獲得 535 萬澳元,用於代表和倡導防止家庭暴力部門,並最終將這些專業知識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 QCOSS… Read More

1 hour ago

維州公校學生輟學率引憂 十年來最高

新數據顯示,到 2023 年,四分之一的維州公立學校 10 年級學生將無法完成 12 年級學業,這是十年來輟學率最高的一年。 據《先驅太陽報》報導,公立學校高年級學生的留級率為 75%,而獨立學校 10 年級學生完成 12 年級課程的比例為 95%,天主教學校為 85%。… Read More

1 hour ago

澳洲一類藥物供應有望恢復正常狀態

一種最常用的多動症處方葯的所有劑型有望在下周恢復正常供應。 自去年以來,不同劑量的Vyvanse在澳大利亞一直供不應求,生產該藥物的Takeda藥品澳大利亞公司(Takeda Pharmaceuticals Australia)稱,這是由於生產延誤造成的全球性短缺。 但治療用品管理局(TGA)在一份聲明中證實,20 毫克、30 毫克、50 毫克和 70 毫克濃度的 Vyvanse 已恢復正常供應,60 毫克和 40 毫克濃度的… Read More

1 hour ago

健康專家:女性在社交媒體上易接觸庸醫和假信息

蒙納士大學女性健康聯盟(Monash Women』s Health Alliance)警告說,婦女和女孩在社交媒體上面臨庸醫和虛假的網路信息。 該聯盟是一個由超過 185 名研究領導者、50 個專業研究小組和數據小組組成的機構,旨在幫助引領維州婦女和女孩的公共衛生服務方向。 據《先驅太陽報》報導,該聯盟主席Jill Hennessy是維州前衛生廳長和總檢察長。她說,解決方案是與數字平台合作,而不是反對,這樣才能引導女性獲得可信的信息和資源。 她說:「我們必須設法打敗那些損害眾多年輕女性及其心理健康的演算法。」「我稱其為庸醫真理之戰。我們必須在他們自己的地盤上與他們作戰。」 「我們的觀點最終是,我們必須去滿足人們的(打假)需求,而他們就在網上。」Hennessy說。     Read More

1 hou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