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

VCE全系列介紹——第二篇:澳洲中學與中國中學的不同

2019年,第一教育希望通過開設本 「VCE全系列介紹」 ,讓更多有需要的華人朋友,無論是考生們還是家長朋友們,都能夠對VCE考試有更確切的了解。這是第一教育VCE全系列介紹的第二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VCE的歷史,其中提到,VCE制度不僅在全維州的學校內通行,也在部分的中國學校開展。很多初來澳洲的華人朋友,雖然直接或間接得到一些關於澳洲中學的印象,但具體和中國的中學有什麼樣的分別,卻又難以具體說出一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載體,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本篇文章,就請讓我們初步介紹一下澳洲學校與中國學校的區別。

教學管理制度

很多家長喜歡問孩子「班裡」的情況。因為在兩岸三地的教育體制中,「班集體」都是一個基礎而關鍵的單位。華人家長眼中和記憶里的「班」,不僅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單位,也是同學們團結奮戰、鞏固友誼的基本集體。然而這些「班裡情況」的問題,往往又讓作為澳洲學生的孩子們無法回答。因為澳洲的「班」,和兩岸三地傳統體制中的「班」基本上不是一個概念。以「班」的概念切入辨析,則能基本辨窺中澳中學教學管理制度的不同。

與傳統概念的「班」相近的,是澳洲中學裡一個叫「Form」的單位。然而學生每天在「Form」的時間,基本只有到校後的短短的15分鐘。其意義,也只是每年的集體照,每日的點名與學校通知的發放。每個Form配備的老師,通常也只行使點名者的職責。 點名結束之後,同學們則奔赴各自的課堂上課。「班主任」 的督導職責,則通常由年級主任統一行使。所以若家長接到學校的約談,其對象往往也是年級主任「Head of Year」。

與兩岸三地學生固定在一個教室而教師往來不同的教室上課的方法不同,在澳洲的中學,則是教師固定在一個教室授課而學生往來不同的教室聽課,同兩岸三地的大學頗相似。具體的課程,在低年級通常是由學校規定,然而在高年級以及VCE階段,則是由學生自選。縱使在低年級課目完全一樣的情況下,出於讓同學們認識更多本年級的同學的目的,同一個Form同學的課表也會完全不同,到了高年級時則一個年級幾乎不會有兩份完全相同的課表。因此,澳洲中學生幾乎整天就遊走於不同的教室內,與不同的班級一起上不同的課程。授課的任務,也自然由許許多多不同的班來完成了。

由於每天只有一個點名的空檔且Form每年都會打亂重組,同一個Form的同學自然無法培養「同班同學」的情誼。聯結友誼的任務,則落在了另一個編製——社堂(House)上。每位澳洲中學生在一進學校時就會被分配到一個社堂內,並將一直屬於這個社堂直到離校。每個學校通常有四至八個社堂。除了每周會有很長時間的社堂聚會和社堂活動,學校的集體競賽與大型活動,比如運動會與文藝匯演,也會以社堂作為參與單位。同時,很多學校也會在學生的校服,如女生的頭花和男生的領帶上,對學生所屬的社堂做出標識。每個社堂也往往會形成自己的文化與傳統。這樣,同一個社堂的同學從一進學校就互相認識,每周共同舉辦活動並且在學校大型活動上共同拼搏努力,對社堂的傳統也形成了相應的文化向心力,也使得社堂成為了傳承同儕情誼的紐帶。

教育方針理念

贏得普法戰爭的勝利之後,「鐵血宰相」俾斯麥說,「德意志的勝利早就決定在小學的講台上了」。除了形而下的學校管理制度以外,中澳中學異同更大程度體現在了形而上的教育方針理念上。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學擴招,在兩岸三地,高中文憑已早不是大部分人體制教育的終點,因而中學的角色,很大程度是為了進入大學做相應的知識儲備和習慣準備。一言以蔽之,兩岸三地的在中學時期的教育方針,是以升學做為基本導向。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入學門檻居高不下的地區和時期,中學教育往往更蛻變為殘酷的應試教育。而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知識技能的鞏固與培養。高課業量與學業負擔,也往往造成對素質教育內容與課外生活的擠壓。同時,在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的層級上,兩岸三地長期奉行通識教育的原則。以中國大陸的高考為例,學生直到高一都必須修讀所有課程,而之後的文理分科依然是打包課程,學生選擇的自由度較低。

由於國情的不同,澳洲的社會情況相對而言則比較寬鬆。因此,對於很多澳洲人,高中往往是其體制教育的最後一站。但也有不少澳洲人選擇進入高等教育體系深造。因此,澳洲在中學時期的教育方針,在導向上是就業與升學並重,甚至由於社會情況,在就業上的傾斜還要更多些。澳洲的中學生因而在發展方向上有很高的自由度。決定學生未來的發展的關鍵因素,更多是學生自身的志向。但同時,自由的選擇也使得學生的自律性面臨挑戰。另一方面,與自由選擇的教學方針相同的是,澳洲中學的老師,扮演的角色與傳統意識中「傳道授業解惑」的形象不同。由於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知識的教授對於澳洲中學教師而言不是主要職責。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使其能夠順利融入社會,才是澳洲中學教師的首要任務。師生之間,更多是一種朋友之間的引導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澳洲老師在上課時把講知識點的時間拿來同學生交談,看起來就沒那麼奇怪了。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1月25日 16:02

Recent Posts

廉價航空公司Bonza進入託管程序

廉價航空公司 Bonza 已進入自願託管。4月30日周二,該航空公司取消了全國各地的航班,旅客滯留在全國各地。 Read More

3 mins ago

澳將建立國家槍支登記制度將 向警方提供實時數據

澳大利亞的國家槍支登記系統預計將於2028年開始運作,這將使執法部門能夠獲取所有州和領地的槍支持有信息。 Read More

4 mins ago

移民•螃蟹•海魚•塘魚——移民人數新高與人生寓言

更新於 :2024-04-27 08:07 澳洲一些中東移民上街示威針對猶太人,引起澳洲社會緊張,擔憂國家安全。然而,澳洲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今年二月份入境澳洲移民人數較去年同期高出接近20%,達歷史新高。 網上出現質疑,那些憎恨西方國家的人,為什麼不移民去跟他們持有共同信仰的國家?卻偏偏移民去他們憎恨的西方國家?客觀事實,也不斷發現一些移民到了西方國家,並非融入西方社會,反而企圖改變西方社會,要把西方國家改變成他們移民之前的祖籍國那樣的不同社會,令人嘖嘖稱奇。 信仰不同影響澳洲 澳洲統計局公布,今年二月份入境澳洲的永久居民簽證移民,以及獲得在澳居住一年以上籤證的長期居留者,總數達到15.3萬人,離境人數4.7萬人,單月凈增10.5萬多人,打破去年二月創下同期最高紀錄8.9萬多人。 二月份屬於學校開學季節,湧入大量海外學生與移民,屬意料之中,但今年二月份入境人數激增,仍高於預期。反對黨移民事務發言人Dan Tehan指責工黨的「大澳洲」政策,引發了住房危機,並對政府服務及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僅僅一個月內,10.5萬多名永居移民和長居移民入境澳洲,「這在澳洲歷史上還是首次」! Dan Tehan還說,去年二月至今年二月這一年中,入境澳洲的永居移民和長居移民凈增49.8萬人,創下同期最高紀錄,比2009年同期最高紀錄還高出44%。 移民及長居人數激增,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除了導致房地產售價及租金上漲等等,更加令人關注的是,一些來自仇恨西方的不同國家移民與長居人士,由於信仰不同,已經越來越影響澳洲原本的西方社會習慣與價值觀,助長外國敵對勢力滲透,甚至進行挑撥分裂社群,破壞澳洲社會穩定和諧。 井底之蛙出外遠行 剛巧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圖文《螃蟹效應》:「如果竹簍里只放了一隻螃蟹,一定要蓋好蓋子以防它爬出來。但若竹簍里放了很多螃蟹,就不必蓋上蓋子了。當有一隻螃蟹往上爬,其他螃蟹就會用鉗子抓住它,把它拖下來,最終沒有一隻能爬出去。」 這則圖文引申出:「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避開來自底層的絞殺。其實,人際關係是個大圈子,套著無數個小圈子。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遠離底層相互拉扯的圈子,遠離打壓、消耗你的人。」… Read More

4 hours ago

陶洛誦:高崗之女高濱濱,我的第三個同桌

更新於 :2024-04-12 14:29 我努力學習,報考師大女附中,是沖著它的99%升學率去的。沒想到它成為全國在文革中第一個打死校長的學校,成為引領全國暴力先鋒。 師大女附中是一座迷宮,到現在許多謎也未解開。解開這些謎,會解開當代政治的許多問題。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曾經是我們學校的校友。 文化大革命時,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女兒劉亭亭,總書記鄧小平的女兒鄧榕是我們的校友。部長的女兒更是整把抓了! 但也有不少「黑五類」的女兒被招進來,所佔比例是不是5%?這個好像沒人提過。 「黑五類」的女兒永遠不可能晉身到「紅五類」,但「紅五類」的女兒有不少因父親出事兒往「黑五類」裡面掉。看過紅衛兵標誌人物宋彬彬的一篇文章,一度也自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真正落入「黑五類」女兒們的處境不好過。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倒霉的是北京市委,被批判的「三家村」人物鄧拓的女兒鄧小紅在我們學校初中。傳說她不是鄧的親生女兒,是為了有個好出身,才去給鄧先生當女兒的。 俞慧生是北京市女副市長范瑾的女兒。團中央的胡啟立是我們學校工作組負責人之一,撤走工作組並說他們鎮壓學生運動,胡啟立被某些學生圍攻,被問出身。胡啟立說:「我們家出身是城市貧民。」俞慧生背著個大書包,上台揭發說:「他們家是開綢緞莊的。」又有個女生上台揭發俞慧生:「看她一口一個媽媽媽媽叫的多親熱,她現在還背這麼個大書包不忘學習!」 高濱濱的父母高崗李力群 我們高二(4)班真正鬥爭過的只有高濱濱,因為她爸爸是黨內路線鬥爭的失敗者高崗。濱濱是我繼二濤、張鐳,最後的一個同桌。她是高二才轉來的外校生。因為轉學考試得16分一事不知怎麼傳了出來。我們班一個瘦小的苑秀琴(她姥爺是黨員)上台批判跪在台上的卞仲耘校長時說:「專收地富反壞的子女,高濱濱進來才他媽的16分。」 濱濱是和郭茜娜一塊兒在1966年初轉到我們高二(4)班的,被分配成我的同桌。濱濱個子不高,也不算矮;不胖,也不算瘦。頭髮有些黃,梳的兩條辮子不短也不長。瓜子臉,皮膚很白,雙眼皮,大眼睛,眼珠是黃色的。她既不狂也不傲,很好相處。… Read More

4 hours ago

夏言聊天室:我遇見一位偉大的母親

每年在世界作巡迴演出的紐約神韻藝術團於今年三月再次蒞臨悉尼。首場演出時,我買了一張第四排的好座位,鄰座是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母親,短短几句閑聊,卻引出一個令人感嘆的動人故事。 這位女子面目清秀、身材瘦小、五十多歲,我發現從帷幕拉開起,她一直在流眼淚,目光緊盯著舞台,似乎在尋找什麼。每個節目結束,她都拚命鼓掌。到了最後謝幕時,她立即站起身來朝著舞台使勁揮手,我發現舞台上的一位女演員也注意到了她,向她揮手致意。 「你認識這位演員?」我輕聲問這位女士。 「那是我的女兒。」她用很興奮的眼神看著我說:「十年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演出,我沒有遺憾了。」 我們一同走齣劇場,得知她是專門從中國飛過來看女兒演出的,悉尼沒有任何熟悉的朋友,住在市中心的一個旅館裡,有意思的是,她說她不是法輪功修鍊者。出於極大的好奇心,我遞給她一張名片,希望能有機會對她進行採訪。或許是我長著一張無害的臉,她欣然答應了。 女兒在神韻藝術團表演了十年,母親卻第一次獲得看演出的機會以彌補遺憾,這背後一定蘊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吧。 第二天,我帶著太太依約與她相見,我們一同瀏覽悉尼周邊的風光景色,像朋友一樣聊天,基本都是我問她答,我試圖還原這對母女的經歷過程。 出於對隱私的尊重,我就借用李字替代姓吧,女兒李姑娘,母親李太太。 眾所周知,誕生於紐約的神韻藝術團是法輪功團體創立的,旨在弘揚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所有演員都是法輪功修鍊者,或是海外法輪功修鍊者的子女。 李太太看上去就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婦女,外表樸素,舉止文雅,談吐輕聲細語。 李太太告訴我,他們全家都是普通職員,李姑娘是家中獨女,全家的寶貝。他們從中共對法輪功的打壓宣傳中得知了法輪功。「我們不相信當局的宣傳,但我們也沒有走進法輪功。」李太太說。 「你女兒非常漂亮,從小愛跳舞吧?」我問道。 「真的很漂亮,爸爸的掌上明珠。」 李太太一讚美女兒就說個沒完,「她很聰明,很懂事,也很獨立,性格像個男孩,從小不愛打扮,卻愛好運動,人人喜歡她。」 李太太補充道:「讀書時,學校老師說我女兒天生就是跳舞的料,常常拖她去客串舞蹈演出。」… Read More

4 hours ago

邂逅海洋精靈 維州六個絕佳觀鯨地推薦

海洋之巔,鯨浪涌動!即便是冬季也是前往海灘的完美時機,因為現在是維州的觀鯨季! Read More

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