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

【人在澳洲】所謂「鄉愁」

我想,我們用腳丈量過的土地不管有多遼闊,兜兜轉轉後最想要踏上的應該還是那條魂牽夢繞的故鄉小徑……

半夜,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齊刷刷的中國人,齊刷刷的中國話,齊刷刷的懶散步伐,齊刷刷的冷漠表情,一件件齊刷刷的行李在等待託運。

機場大廳的沉悶空氣有些凝固,那肉眼看不見的塵埃與顆粒在人的周圍緩緩流瀉,將人們層層包裹。於是乎,在這午夜時分,所有人的臉上都有濃得化不開的愁容與疲倦。

站在我前面的是一個身高一米七多的小夥子,身著卡其風衣,筆挺地站著。相較於我的無精打采,焦躁不安,他顯得格外氣定神閑,一邊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機場周邊,一邊隨著安檢的人流緩緩移動。

他注意到了我。可能最先好奇的是我為什麼手上一件行李都沒有。我告訴他我從墨爾本來,行李不需要中途拿出來。在閑聊中得知,他從日本飛來,七年多第一次回國,而且他將跟我坐同一班飛機飛往福州。

因為太久沒有回國了,對於國內航班的規定他甚是生疏,原本無須取出的行李他私自取出了,也沒有人告訴他本不需要中途取行李,最後他自嘲的說:在講規則的國度呆久了,回到家裡就變傻子了,很多事情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過完安檢我們要上三樓找登機口。第一次在上海轉機,發現比香港麻煩很多,幸好站在自己的國土上,只要你會說普通話,問路還是沒有障礙的,雖然很多工作人員的態度都不是那麼友好,「或許是這寒冷而沉悶的空氣把他們的面部神經凍住了吧……」我們彼此互相安慰。

因為有人做伴,我們都放鬆了心情,登機口很快就找到了,離登機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便找了個咖啡吧坐下。

他跟我說了很多有關日本的見聞,從他的言辭里我可以感受得到他對日本的生活狀態是非常適應的。可能長期受日本文化的熏陶,他也是特別的彬彬有禮,謙遜隨和。

他說:踏上國土,心是怯的,不知道這麼多年沒有回來,所有的事物是否依然如故,心裡是既盼又怕。

我說,你剛才一直在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一定感受到了七年時間對於中國來說可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在進步都在騰飛,唯一遺憾的是……

「唯一遺憾的是,人的面部表情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

他說出了所有在海外呆過的人的最深切感受……

(二)

聽黃老師說詩,說故鄉,聽到的一直是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情思。

聽多了,便會產生一種嚮往,嚮往他詩中的「山澗」「山泉」「「山花」「山竹」,嚮往他詩中的「山居美」「山居情」「山田頌」「山潭戀」,老家山村有多美?「大江臨左向東流,汽笛風帆橄欖洲。蒸日雲霞鯉魚嶺,催春布穀馬岩疇。松濤陣陣松香遠,澗水潺潺澗壑幽。竹影扶疏青瓦楞,鳴蛩窗外月如鉤。」

也是帶著這份由他的詩引發的嚮往,我們踏上了引發他無限詩情的他的老家。

許是他的詩太美的緣故,當我們真的身臨其間時反倒生出了幾分失落。沒見到「山澗蛇行起落差,瀑喧潭涌自幽崖」的壯觀景象;沒聽到「獨愛青山款款來,近聞汩汨望幽幽」的絕美聲響;沒感受到「百倩千姿霧裡栽,盤根破土挺身來」的凌然氣勢。只是靜立於那座頹敗的老屋前,我彷彿看到了當年「長輩責嗔童稚逗,罵聲過後笑聲悠」的溫馨畫面。

同行的徐老師說:這樣的老家能引發黃老師那麼多的情愫,寫出那麼多思之入骨的詩詞,我很佩服他。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鄉愁」。

一個生命從孕育時就已經開始吸吮著一個地方的營養,那兒的山,那兒的水,那兒的空氣,還有那兒的風土人情,它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個生命。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和這塊熱土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你以後會在什麼地方成長、生活,這種水土之情,血脈之親是無法割斷的。正是因為這樣,才會讓人有一種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這思念,這牽掛日積月累就會凝結成一份沉甸甸的鄉愁。

無論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白居易的「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還是高適的「故鄉今夜思千里,鬢愁明朝又一年。」都是那麼意境幽遠,情真意切,借月借雨借鬢把無形的鄉愁有形化,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余光中的愁緒化作成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就是親情,思念就是鄉愁。席慕容卻把鄉愁比擬為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黃老師說:這片土地生我,養我,伴我成長卻又催我離開,如今的它頻來入夢,「走過昨天情未了,書生善感夢長縈」是這些年一直纏繞在他心間的情愫。

余秋雨在《鄉關何處》中寫道,思鄉往往可以具體到一個河灣,幾棵小樹,半壁蒼苔。之前我並未覺得一個遊子能思鄉思到如此真切,但近日常聽老師說詩說思鄉情懷,加之而今的自己也遠赴重洋,這句話就這樣無端的闖入了腦海。黃老師的鄉思落腳在河灣、山巒或田園,還有無數個鄉村日暮的燈火,以及燈火下暖心的嬉笑怒罵……

在外人眼裡,黃老師現如今的家鄉並沒有他詩中描繪的那般唯美,但,他依然飽含深情地向我們一一介紹他故鄉的風物,哪怕有些場景已經只能靠自己的想像。他的言辭里滿溢著如孩童對母親懷抱的無限眷戀之情……

我感動於聆聽老師談及詩詞,談及故鄉那種尤如談及自己心愛的兒女般甜蜜忘我的神情……

(三)

不知從何時起,就有了一種淡淡的愁,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但又讓人難以割捨的情緒。也許是從離開家鄉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這種愁情要陪我一生,也許就是因為這種愁才讓我不得不離開家鄉。不管怎麼樣,現在二者兼得了,帶著難捨難分的愁情離開家鄉,伴著日出日落,這份愁情漸漸佔據了我的整個心兒。近些日子,這種愁緒變得尤為濃郁,它時時衝擊我的思想,逼迫我用這笨拙的手指通過鍵盤敲打我的靈魂。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在從墨爾本到上海的機場里由不一樣的面部表情,說話語氣引發的感概——總是希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人也能謙遜有禮,也能笑容可掬……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故鄉經歷了幾十年的變遷,把兒時,把夢裡那些美好的記憶都荒蕪在那一壟壟不再有青翠禾苗的稻田裡時的無限傷感,但傷感並沒有磨滅遊子對它的熱愛,他們依然用滿腔柔情將它歌頌……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每每在異國他鄉覺得身心俱疲的時候,便會霎時從心底湧起,猶如潮水般沖洗著孤寂的心海,帶走煩惱,然後輕輕地舔舐著心痕,撫慰疲倦的心靈。這時的鄉愁仿若避風的港灣,好是溫馨。

鄉愁是對家鄉小溪的留戀,鄉愁是無數次夢回家鄉那座大山,鄉愁是想念兒時熟悉的夥伴,鄉愁是懷念媽媽燒的飯菜的味道。

少年不知愁滋味,兒時不曾留戀的時光,沒想到到了而立之年再去回憶卻變得那麼珍貴,好多時候越是拚命回憶,頭腦越是一片空白。

還記的在村前的小學放學後和小夥伴飛奔回家的情景,還記得媽媽總是把並不豐盛的午飯準時為自己準備好。如今回到媽媽身邊飯菜豐盛了,媽媽的黑髮卻白了。

時間改變了生活,改變了容顏,改變了與家鄉的距離。但永遠改變不了對家鄉的思念。時間在鄉愁面前是永恆的,是不會在滴塔滴塔的鐘聲中流逝的。

我想,我們用腳丈量過的土地不管有多遼闊,兜兜轉轉後最想要踏上的應該還是那條魂牽夢繞的故鄉小徑……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3月29日 13:28

Recent Posts

移民•螃蟹•海魚•塘魚——移民人數新高與人生寓言

更新於 :2024-04-27 08:07 澳洲一些中東移民上街示威針對猶太人,引起澳洲社會緊張,擔憂國家安全。然而,澳洲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今年二月份入境澳洲移民人數較去年同期高出接近20%,達歷史新高。 網上出現質疑,那些憎恨西方國家的人,為什麼不移民去跟他們持有共同信仰的國家?卻偏偏移民去他們憎恨的西方國家?客觀事實,也不斷發現一些移民到了西方國家,並非融入西方社會,反而企圖改變西方社會,要把西方國家改變成他們移民之前的祖籍國那樣的不同社會,令人嘖嘖稱奇。 信仰不同影響澳洲 澳洲統計局公布,今年二月份入境澳洲的永久居民簽證移民,以及獲得在澳居住一年以上籤證的長期居留者,總數達到15.3萬人,離境人數4.7萬人,單月凈增10.5萬多人,打破去年二月創下同期最高紀錄8.9萬多人。 二月份屬於學校開學季節,湧入大量海外學生與移民,屬意料之中,但今年二月份入境人數激增,仍高於預期。反對黨移民事務發言人Dan Tehan指責工黨的「大澳洲」政策,引發了住房危機,並對政府服務及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僅僅一個月內,10.5萬多名永居移民和長居移民入境澳洲,「這在澳洲歷史上還是首次」! Dan Tehan還說,去年二月至今年二月這一年中,入境澳洲的永居移民和長居移民凈增49.8萬人,創下同期最高紀錄,比2009年同期最高紀錄還高出44%。 移民及長居人數激增,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除了導致房地產售價及租金上漲等等,更加令人關注的是,一些來自仇恨西方的不同國家移民與長居人士,由於信仰不同,已經越來越影響澳洲原本的西方社會習慣與價值觀,助長外國敵對勢力滲透,甚至進行挑撥分裂社群,破壞澳洲社會穩定和諧。 井底之蛙出外遠行 剛巧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圖文《螃蟹效應》:「如果竹簍里只放了一隻螃蟹,一定要蓋好蓋子以防它爬出來。但若竹簍里放了很多螃蟹,就不必蓋上蓋子了。當有一隻螃蟹往上爬,其他螃蟹就會用鉗子抓住它,把它拖下來,最終沒有一隻能爬出去。」 這則圖文引申出:「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避開來自底層的絞殺。其實,人際關係是個大圈子,套著無數個小圈子。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遠離底層相互拉扯的圈子,遠離打壓、消耗你的人。」… Read More

2 hours ago

陶洛誦:高崗之女高濱濱,我的第三個同桌

更新於 :2024-04-12 14:29 我努力學習,報考師大女附中,是沖著它的99%升學率去的。沒想到它成為全國在文革中第一個打死校長的學校,成為引領全國暴力先鋒。 師大女附中是一座迷宮,到現在許多謎也未解開。解開這些謎,會解開當代政治的許多問題。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曾經是我們學校的校友。 文化大革命時,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女兒劉亭亭,總書記鄧小平的女兒鄧榕是我們的校友。部長的女兒更是整把抓了! 但也有不少「黑五類」的女兒被招進來,所佔比例是不是5%?這個好像沒人提過。 「黑五類」的女兒永遠不可能晉身到「紅五類」,但「紅五類」的女兒有不少因父親出事兒往「黑五類」裡面掉。看過紅衛兵標誌人物宋彬彬的一篇文章,一度也自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真正落入「黑五類」女兒們的處境不好過。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倒霉的是北京市委,被批判的「三家村」人物鄧拓的女兒鄧小紅在我們學校初中。傳說她不是鄧的親生女兒,是為了有個好出身,才去給鄧先生當女兒的。 俞慧生是北京市女副市長范瑾的女兒。團中央的胡啟立是我們學校工作組負責人之一,撤走工作組並說他們鎮壓學生運動,胡啟立被某些學生圍攻,被問出身。胡啟立說:「我們家出身是城市貧民。」俞慧生背著個大書包,上台揭發說:「他們家是開綢緞莊的。」又有個女生上台揭發俞慧生:「看她一口一個媽媽媽媽叫的多親熱,她現在還背這麼個大書包不忘學習!」 高濱濱的父母高崗李力群 我們高二(4)班真正鬥爭過的只有高濱濱,因為她爸爸是黨內路線鬥爭的失敗者高崗。濱濱是我繼二濤、張鐳,最後的一個同桌。她是高二才轉來的外校生。因為轉學考試得16分一事不知怎麼傳了出來。我們班一個瘦小的苑秀琴(她姥爺是黨員)上台批判跪在台上的卞仲耘校長時說:「專收地富反壞的子女,高濱濱進來才他媽的16分。」 濱濱是和郭茜娜一塊兒在1966年初轉到我們高二(4)班的,被分配成我的同桌。濱濱個子不高,也不算矮;不胖,也不算瘦。頭髮有些黃,梳的兩條辮子不短也不長。瓜子臉,皮膚很白,雙眼皮,大眼睛,眼珠是黃色的。她既不狂也不傲,很好相處。… Read More

2 hours ago

夏言聊天室:我遇見一位偉大的母親

每年在世界作巡迴演出的紐約神韻藝術團於今年三月再次蒞臨悉尼。首場演出時,我買了一張第四排的好座位,鄰座是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母親,短短几句閑聊,卻引出一個令人感嘆的動人故事。 這位女子面目清秀、身材瘦小、五十多歲,我發現從帷幕拉開起,她一直在流眼淚,目光緊盯著舞台,似乎在尋找什麼。每個節目結束,她都拚命鼓掌。到了最後謝幕時,她立即站起身來朝著舞台使勁揮手,我發現舞台上的一位女演員也注意到了她,向她揮手致意。 「你認識這位演員?」我輕聲問這位女士。 「那是我的女兒。」她用很興奮的眼神看著我說:「十年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演出,我沒有遺憾了。」 我們一同走齣劇場,得知她是專門從中國飛過來看女兒演出的,悉尼沒有任何熟悉的朋友,住在市中心的一個旅館裡,有意思的是,她說她不是法輪功修鍊者。出於極大的好奇心,我遞給她一張名片,希望能有機會對她進行採訪。或許是我長著一張無害的臉,她欣然答應了。 女兒在神韻藝術團表演了十年,母親卻第一次獲得看演出的機會以彌補遺憾,這背後一定蘊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吧。 第二天,我帶著太太依約與她相見,我們一同瀏覽悉尼周邊的風光景色,像朋友一樣聊天,基本都是我問她答,我試圖還原這對母女的經歷過程。 出於對隱私的尊重,我就借用李字替代姓吧,女兒李姑娘,母親李太太。 眾所周知,誕生於紐約的神韻藝術團是法輪功團體創立的,旨在弘揚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所有演員都是法輪功修鍊者,或是海外法輪功修鍊者的子女。 李太太看上去就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婦女,外表樸素,舉止文雅,談吐輕聲細語。 李太太告訴我,他們全家都是普通職員,李姑娘是家中獨女,全家的寶貝。他們從中共對法輪功的打壓宣傳中得知了法輪功。「我們不相信當局的宣傳,但我們也沒有走進法輪功。」李太太說。 「你女兒非常漂亮,從小愛跳舞吧?」我問道。 「真的很漂亮,爸爸的掌上明珠。」 李太太一讚美女兒就說個沒完,「她很聰明,很懂事,也很獨立,性格像個男孩,從小不愛打扮,卻愛好運動,人人喜歡她。」 李太太補充道:「讀書時,學校老師說我女兒天生就是跳舞的料,常常拖她去客串舞蹈演出。」… Read More

3 hours ago

邂逅海洋精靈 維州六個絕佳觀鯨地推薦

海洋之巔,鯨浪涌動!即便是冬季也是前往海灘的完美時機,因為現在是維州的觀鯨季! Read More

3 hours ago

悉尼砍人案後,商家生意暴跌7成,華人店主無奈苦熬

近兩周過去,悉尼Bondi Junction的Westfield商場仍然蕭條,華人店主面臨著營業額暴跌7成的困境。 Read More

13 hours ago

485工簽改革年齡上限縮至35歲簽證時長縮短7月1日生效!

澳洲畢業生的485工簽改革將於2024年7月1日正式實施,影響涉及多個分支,包括GWS和PSW。 Read More

15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