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華人媽媽育兒經 (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八爪魚一樣的生活真的是充滿艱辛,生生不息的在折騰在學習,每天都是高難度。

Cissy Wang,澳洲昆士蘭大學碩士畢業,家有一6歲香蕉人兒子「三爺」。作為留學熱潮年代留在澳洲的80後媽媽,Cissy Wang在初為人母、育兒教子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東西方文化、生活、教育上的碰撞與衝擊。澳洲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非常關心,因此,Cissy Wang希望通過分享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一些經歷,給大家一些啟發並彼此受益。從本期開始,Cissy Wang將提出幾個話題談談自己的體會,並藉此與各位父母讀者共同探討。

前幾天碰巧看到一群ABC(Australia Born Chinese,澳洲出生華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的背景和家庭生活的一些搞笑言論,感覺非常的有畫面感,我彷彿看到了多年後三爺對我的吐槽……我現在暫時還沒有想到我會如何如何,但是相信槽點應該比出門連環問更奇葩,雖然校服成功的幫我避開了「你媽覺得你該穿毛褲」這樣的吐槽。

根據我的多年觀察,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西人媽媽想的也是「你為啥就不能多穿一件外套!能不能把飯吃完!午飯後能不能老實待會兒不要跑!你要是不寫作業我立刻打電話給你們老師」云云……

以前,我們華人移民來到澳洲後,因為語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我們與本地媽媽有一點距離;但現在這個世界村,大家的生活水平和習慣都相差不多,華人媽媽們的語言也更不是問題了,在與本地人交流的時候基本毫無障礙。這個時候我才發現,所謂的文化差異被代溝代替了。

在澳大利亞這個多元文化國家裡,有中國文化、義大利文化、希臘文化、阿拉伯文化、德國文化……我看到,傳統的文化都有著相似之處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觀念和要求。而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融入現代的澳洲文化後變得更隨意、開放和直接。所以,所謂的吐槽基本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在吐槽第一代的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改變成就了現在的世界。因此,即便是西人媽媽也一樣在被吐槽中,這恐怕是代溝而不是文化差異了。

常有澳洲本地媽媽跟我說,你們華人媽媽都很熱心,但是也很害羞,比較不太敢發表意見。我原也感覺,我們華人媽媽和當地媽媽雖然溝通很順暢,思想上的交流也沒有問題,但是依舊比較固守自己的陣地,顯得很保守。慶幸的是,這樣的情況在減少。在三爺的學校,那裡的華人媽媽們簡直是藏龍卧虎,從組織活動到動手能力,讓人感覺不是學校的媽媽聚會,而是董事會,讓我感覺自己需要去參加一個短期課程進修一下。

一位義大利媽媽和一位黎巴嫩媽媽曾經對我說,她們的母親在移民過來後也是這樣的表現,她們非常理解這種種族文化的抱團行為。但是我從更實際的需求出發,抱團的同時,同時也要抱幾個關係不錯的當地媽媽才行,以便了解一下當地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成長進程,就如同提前了解孩子們作為下一代移民對生活的期望值和實際需求,更進一步了解孩子們即將面臨的社會環境和壓力,僅僅從少吐槽的方向看也是好的。

我在澳洲生活了21年,從自己背著書包去上學,到現在兒子背著書包去上學;從青春期走到了快更年期……自從兒子開學後,我基本每周都徜徉在父母代表會議、媽媽咖啡日、生日趴的世界裡。從年輕時候的工作狂突然轉變成媽媽的角色,在度過了艱難的保姆階段後,我開始了人生的最高端事業巔峰——專業媽媽,突然就覺得學有方向,趕有目標了,就連三爺爸爸也覺得該為了跟兒子將來更好的關係而努力了。

澳洲媽媽們能陪得了網球,撐的起酒會,搞得了花園,還能一邊努力工作,無論是一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是三個孩子,四個孩子的絕對是條女漢子了!八爪魚一樣的生活真的是充滿艱辛,生生不息的在折騰在學習,每天都是高難度。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