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修好「老年」這顆心

與老年朋友們共勉。
人在澳洲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醫療保健的提升,人們越來越長壽。「人生七十古來稀」早已成為過去式了,我們周圍有八、九十歲甚至一百歲老人,也都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有一老是個寶」,兒孫滿堂、母賢父慈的和睦大家庭,是令人羨慕的。

但是,在許多媒體上,我們不難看到有悖傳統道德的「老而無德、倚老賣老」的老年人形象。他們或許是因為別人的沒讓座而大發雷霆;或許是聽不進旁人的建議而大打出手;還有的老年人,不顧自己的年齡,冒著被擠壓摔倒的危險,去搶購奶粉;還有的老年人,喜歡貪小便宜,連公共區的擦手紙,都要塞進自己的包里……這些,讓慈愛的老者形象大打折扣。

在有的家庭里,年長的父母一味地要求子女聽從自己的旨意,從不考慮子女的具體情況。比如請保姆。父母認為:孩子照顧父母天經地義,幹嘛還要花錢去請人呢?不習慣家裡有個生人出現;比如生病住院。現在國內的醫院大興請人陪護之風,(每天180-200不等),可有的父母卻不樂意陌生人的伺候,執意要兒女24小時輪流陪護。我一個朋友的親戚,自己患有高血壓病,為照顧住院的母親,幾天的連軸轉,導致自己先是腰間盤突出,後又勞累過度中風癱瘓住院,自己也成了病人……這雖然屬於個案,但卻是中國老年父母性格的縮影——固執且對孩子們有較深的依賴情節,骨子裡認定,不遵從就是大逆不道,不親自照料,就是不孝!父母們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孩子也是60歲左右的老人了,體力精力都處在衰退階段,一不小心,也會出現問題。其實,只要孩子在精神上對父母有足夠的安撫,在生活、治療安排上有貼心的處理,作為父母又何必要求孩子一定事必躬親呢?!

我們這代五零後的老人,沒有父輩們那麼幸運,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還有家庭的壓力,全都壓在獨生子女的身上。他們面對的是四位老人,你能想像要他們24小時陪護,會是個什麼樣的場景?你命令他們每天來給你做三餐飯,不準請保姆,這行得通嗎?因此,我們這代不幸的「五零後」老人,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修好老年這顆心」,做個理智開明的老人,以迎接「衰老」的到來。

如何修好「老年」這顆心呢?依我的一孔之見不外乎「內外兼修」吧。

有道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充電,讓自己能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吸取有益知識,增加正能量。內心的富足,是一劑抗衰老的良藥。訓練心理素質,面對不斷的衰老,你要坦然面對,不懼怕、不怪嗔、不憤怒、不仇恨、不驕傲、不急躁、不固執、不強求、不貪念、不依賴……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享受興趣愛好帶來的快樂時,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然排遣了衰老帶來的不悅。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運動健康保健,儘力使自己身體無恙——打理花園、種花弄草、飼養寵物、外出旅遊,有能力的時候,幫助孩子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快樂會伴隨著健康。這樣,你就能有尊嚴地活著,你這顆老年之心,才能煥發出慈悲的光芒,你就能以「同理心」去包容和理解你的孩子,贏得孩子的尊重與欽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你的言談舉止,都為孩子做出了表率,你還用操心將來沒有人管理你的生老病死嗎?更何況,多元養老模式越來越多,你有多項選擇,只要你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人們讚美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者,從他們身上你如同高山仰止,能欣賞到歲月沉澱下來的精神財富——厚重儒雅的性格、幽默風趣的談吐、從容淡定的神態、包容善良的胸襟。他們鶴髮童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坦蕩明白。我們不缺乏榜樣楷模(中西皆有),就看我們如何學習與借鑒,來幫助「修好老年這顆心」了。有什麼樣的心態,有什麼樣的行動,就有什麼樣的老年生活。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