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警狂言「要讓六四重演」?!理大清場首度擎AR-15戒備

香港理工大學連續3天與警方爆發激烈對峙與衝突,過程中警方首次舉起AR-15實彈步槍朝理大校園方向戒備。
新聞 • 資訊

香港理工大學一連3天爆發了反送中以來最激烈的警民衝突,截至記者周一(18日)發稿時止,防暴警已將理大團團圍住,要將數百名示威者以及理大學生、記者拘捕,而校內的示威者拒絕聽從警方指示雙方仍僵持。周日更有警持AR-15實彈步槍沖著理大方向戒備的照片在網路瘋傳,還有港警被曝說出「要製造一場六四」等言論令當前的事態相當緊張。

據香港01報道,周日(17日)下午示威者與警方在理大校外對峙時,警方朝校園方向發射催淚彈,示威者則投擲汽油彈及射箭還擊,期間1名警方傳媒聯絡隊人員的小腿中箭受傷,現場氣氛迅速升溫。據了解,有前線警員立即提出動用裝甲車上的MP5槍械,以應對致命攻擊。網上更流傳照片,示威者與警方在暢運道橋面對峙期間,一名防暴警員以衝鋒車作掩護,在車尾舉起AR-15實彈步槍,槍嘴指向遠處右方的理工大學,是反修例風波自6月爆發至今,首次有警員用AR-15槍指目標戒備。

理大校外警方首度舉起AR-15實彈步槍戒備。(圖片來源:網路)
理大校外警方首度舉起AR-15實彈步槍戒備。(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反送中運動至今,AR-15至少三次現身示威現場,6月10日凌晨,立法會示威區爆發衝突,警方曾手持AR-15到場;7月1日,立法會受破壞當天,立法會大樓內有警員背負AR-15戒備。

公開資料顯示,AR-15由美國曲特製造公司生產,5.56毫米口徑,重2.95千克,槍管長508毫米,長度達990毫米,可容納20發子彈,通常是內部保安大隊及特定單位人員配備武器,警方為了制暴,會準備數支放在警車上,機動部隊則會視裝備評估是否攜帶,通常一個隊會配備3支,而速龍小隊、機場特警在每次巡邏都會配備,但很少用到,多是作為陣式有備無患,是應對暴動的「最後武器」。

港警與市民口角 竟說出「要六四重演」

周日除理工大學變成反送中主戰場外,香港各地包含西灣河、尖沙咀、紅磡、油麻地、黃埔等12處,均有民眾聚集,並傳出衝突。香港中大校園電台(CUHK Campus Radio)捕捉一段港警與市民在大埔地區發生口角畫面,竟聽見港警口出狂言「要六四重演」,令在場人士頗為吃驚。

根據網媒《發聲社新聞STP Media》轉發香港中大校園電台捕捉畫面,多名港警行經大埔大和路一處天橋與橋下市民發生口角,港警口中不斷叫囂「要去Poly(理工大學)劏曱甴(蟑螂)」,竟還口出狂言「你唔好(不要)走啊,我要六四重演嘛!」並夾帶許多髒話辱罵市民。

11.18 防暴警:「我要六四重演!」

【防暴警: 我要六四重演!】2304 #大埔 太和路,有大量防暴警察到場增援。橋上有警員與屋苑平台市民互相指罵,期間有警員大叫:「你唔好走啊,我要六四重演吖嘛!」、「要去Poly(理工大學)劏曱甴!」,並夾雜大量粗言穢語。而大埔橋上有警員帶備實彈步槍 AR-15(實彈槍),另外多區亦有傳媒拍得警員以實彈步槍指向人群,包括尖沙咀、紅磡。(片段來源: @中大校園電台 CUHK Campus Radio Live / 攝:陳展熙 )(本台記者現場報導)#中大校園電台 #六四事件 #天安門 #大埔 #香港警察 #實彈 #理工大學-記者: HS@STP發聲社新聞 STP MEDIAt.me/stpmedia發聲社新聞 STP Media

Posted by 發聲社新聞 STP Media on Sunday, November 17, 2019

香港反送中形勢從上周開始突然升溫,警方先在街上朝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開槍,又有警察駕駛機車衝上示威者人群,還連續在中大與學生和示威者對峙2天,引發國際關注。有外媒分析,特首林鄭月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中共政治局常委韓正會面後,態度就日趨強硬,外界更是擔憂香港局勢繼續下去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截至周一下午3時,理工大學漆咸道南與理工大學對面的暢運道天橋上,警方與示威者的對峙衝突仍在持續,大批防暴警前往增援,水炮車再次開到現場清場。同時超過百名示威者前往漆咸道南增援,警方一邊推進一邊發射催淚彈,過程中逮捕多名示威者,形勢相當緊張。

警方尖東華懋廣場外攔截市民 拘捕最少60人

超過40名帶備圓盾、長槍等裝備的防暴警察在尖東華懋廣場外,拘捕最少60人。現場所見,被捕人士排成幾行坐在地上,警員用索帶反綁他們的雙手在背後,之後將市民分批押上警車。現場消息指,約100名市民早前在華懋廣場外,試圖前往理工大學,警員從科學館廣場和科學館方向兩邊夾擊,攔截大批市民。#香港電台 #港台電視31 #十點半新聞天地 #尖東 #防暴警察 #拘捕

Posted by 香港電台視像新聞 RTHK VNEWS on Sunday, November 17, 2019

 

責任編輯:米蘭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