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悉尼海港廢棄炮台今年或將重新開放

穿越縱橫交錯的隧道,陣陣蝙蝠的尖嘯聲在耳邊回蕩,這是悉尼眾多廢棄防禦工事中一處特別的地點——蜂巢炮台(Beehive Casemate)。儘管近四年來這裡一直關閉,但如今有望在2024年重新向公眾開放。

穿越縱橫交錯的隧道,陣陣蝙蝠的尖嘯聲在耳邊回蕩,腐爛的炮架間時不時掠過一條條蜥蜴。這是悉尼眾多廢棄防禦工事中一處特別的地點——蜂巢炮台(Beehive Casemate)。儘管近四年來這裡一直關閉,但如今有望在2024年重新向公眾開放。

新州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NPWS)資產經理Jenny Faddy告訴《悉尼晨鋒報》:「當這裡最終可以安全開放時,公眾將獲得很棒的體驗。」她表示,蜂巢炮台是她在悉尼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蜂巢炮台(圖源:Instagram)

蜂巢炮台始建於1872年,位處巴爾莫勒爾(Balmoral)附近George Head的砂岩懸崖上,因其形狀而得名。隧道中曾配備了重型火炮,用於瞄準那些試圖侵入Heads和Port Jackson的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裡被廢棄。到了20世紀50年代,只有孩子們和一些熱情的廢墟探險者會造訪這裡。由於牆體受海水腐蝕,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炮台一直處於關閉狀態。

2000年左右,炮台內部隧道首次向公眾開放,但在2020年初進行安全評估後關閉。目前正在進行新一輪評估,以檢測隧道內部環境是否安全。

NPWS發言人表示:「評估預計很快就會結束。然而,預計在所有修復(工作)完成並且確認遊客可以安全進入之前,隧道不會重新對公眾開放。」

蜂巢炮台(圖源:Instagram)

除了最初建成的炮台以外,1882年這裡進行了擴建,第二座炮台位於地面以上,由三個房間組成,房間之間有倉庫、貝殼型儲藏室和燈道。新炮台由混凝土和重型裝甲板建成,內有火炮,由兩個側翼測向站的觀測員操縱。1888年,炮台周圍的空地上又安裝了三門18噸的火炮,並在中央武器後面增加了一間電報室。

去年11月,悉尼一些二戰遺址和火車站下方的地下觀光受到遊客與本地居民的熱烈歡迎。如果蜂巢炮台在2024年重新開放,它將成為那些城市探秘者新的理想去處。

Recent Posts

黃金盤整中,美降息預期上升

6月4日,儘管勞動力市場數據疲軟,美元指數仍溫和上漲,現貨金收盤至每盎司2,326.86美元。 Read More

39 mins ago

澳大利亞ALDI宣布進軍保險業

超市巨頭ALDI宣布了令人意外的新業務——進軍保險行業,推出其ALDI保險產品。 這家德國公司宣布,ALDI保險將包括家庭財產保險、綜合汽車保險和房東保險等。 Read More

7 hours ago

澳移民部長簽署新指令 驅逐外國出生的罪犯

6月7日周五,澳洲移民部長Andrew Giles簽署了第110 號部長指令,取代備受批評的部長指令 99,以使外國出生的罪犯更難留在澳大利亞。 Read More

7 hours ago

指令第99號——品格測試方式的重大變化

從事移民法律行業多年,筆者看過不少案件因 「品格不好」的原因而簽證被拒簽。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而且這也是經常被移民部拿來拒簽的重要理由之一。因為 「品格問題」是很難有一個可以界定的標準,不是法律條文就可以決定品格好或不好的, 很多是從申請人的材料或背景來裁定的。更重要的是 「品格檢查」是移民澳洲或者獲取澳洲簽證的必經步驟之一。 同樣近年簽證被取消的新聞經常發生,主要原因也是品格問題,很多簽證持有人,遇上犯罪問題,便有可能面對移民官員的調查,簽證持有人一旦被移民官盯上便要尋找資深的移民法律代表為自已把關。移民部對於品格問題的決策,是來自移民部長指令 99 ,但是指令99即將被修改,而99 指令是一年前剛剛被頒布來代替 90 指令的。 指令第99號,將對澳大利亞評估人物測試的方式帶來重大變革。 該新指令於2023年3月3日生效,取代其前部長指令第90號,並闡明了在1958年移民法下做出簽證決策時必須考慮的品格測試。 兩個指令之間的一個關鍵差異是強調申請人與澳大利亞的關係的強度、性質和持續時間。根據部長指令第99號,這些考慮因素已被添加為第2部份第8節的首要考慮因素,決策者預計將在他們的決策中給予更大的重視。 這一變化體現了申請人與澳大利亞社區的關係的重要性,預計將導致更公正、透明的簽證和公民決策。… Read More

8 hours ago

7月1日開始,全澳漲薪!定下了!

澳洲的最低工資已經是世界第一,但面對高通脹,工資沒有上漲就等於倒退! Read More

8 hours ago

節慶飲食——品味端午粽

中國人的端午粽文化已經傳承了二千多年,從粽子內外特色的演變,到文化意義的積累,表現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 一、最早的粽子形狀 最早的粽子記載,是二千多年前,西晉周處的著作《風土記》,其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然而,當時粽子並不叫粽子,叫角黍,即黍米被菰葉包裹成形狀酷似牛的角。 最早的粽子形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二、竹筒米祭祀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更早,五月初五,原是古代楚地的傳統節日,而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楚地人民以竹筒貯米投入水中來祭祀屈原。後來又在竹筒米上蓋上楝葉、纏上五色絲繩加以保護,其後逐漸演變成粽葉包米。 竹筒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菰葉寓意端午純陽 古人也把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包裹在粽中。《風土記》中「取陰陽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時象也」,象徵端午時節,天地陽氣至極,陰陽未分,人們將菰葉裹黍米放到草木灰鹼汁中煮到爛熟,黃色的黍米粒黏結,即古詩詞中的「角黍包金」。 角黍包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四、粽子造型轉枕頭型 後來,竹葉包粽出現了。據《齊民要術》中介紹一種甜棗栗粽,先用黏米細末加上蜜水調和,再揉出長尺餘、廣二寸餘的米團,上下面都布滿棗、栗肉,然後以塗油的大竹葉包起來,不過這時的粽子還不是角形,可以用枕頭形來比喻。… Read More

8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