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谈“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

澳洲生活

人在澳洲,经常听到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的盛况。这次回国公干,还真的体会到了其使用的普及性。与使用者帐户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一般是手机)刷商家特定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比用卡或现金支付确实是方便多了。

同时,怪事也渐渐出现,有些商家居然开始宣称“不收现金”。弄得人民银行不得不重申“人民币现钞”的权威。

于是,想到这里的OPAL和MYKI,至今它们还只是功能单一的交通卡,连香港的“八达通”也不如;还有这里的PayPal,使用量简直无法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相比;疑问顿生:移动支付为什么在这里如此“不成气候”?最近,有消息说交通卡会逐步被淘汰,而被手机支付的app所取代。不过我相信这个传闻要成为事实还将假以时日。

在中国政府大肆宣传“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与科技、经济和国力进步挂钩时,香港却有人放言“支付宝是低端人口的支付方式”,因为有信用卡就足够了;日本却预言“移动支付将会使中国经济衰落”,因为网商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实体商业。不过,“唱衰方”基本上都不是中国的“内媒”,而是海外媒体。

“鼓吹方”认为,对消费者来说,移动支付的优点显而易见:方便,没有假钱,不必找零,不用记账,但账目一清二楚。对网店或实体店来说,移动设备的介入解决了社会信用危机带来的商业问题,买者敢先付款下单了,卖者敢先发货再收款了;这些就是中国国内热热闹闹的电子商务的商业基础。

然而,“唱衰方”认为,这是不安全的支付方式,让恶意软体、漏洞程式和用户登录缺陷等大行其道,不但导致对隐私的侵犯,同时导致盗刷,诈骗等金融犯罪;而且,网商对实体店的冲击显而易见,“会导致实体经济崩溃”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支付过程中万一发生故障时会引起现钞的银行挤提,这将可能是银行的一场噩梦。此外,移动支付使花钱太方便,进而会导致负债累累,出现奴隶化社会,不利于理智消费,人人都可能是“负翁”。对这最后一点,我不苟同,并认为是言过其实了,因为信用卡开始应用前也有人这么说。

事实上,容易被消费者忽略的问题是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是最容易被监管的金融活动和经济活动方式,你的一切消费行为和动作均可十分方便地被“有关部门”记录在案,所以,这可能是打击所谓金融犯罪的重要武器,但也是窥探个人“隐私”的有力工具。

此外,政府不太愿意告诉公众的是:把钱变成了数字,钞票就不在老百姓手里了,当然更便于对经济和金融状况进行控制和保密,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民众监督的政府而言。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不需要网路支撑的通讯方式正在开发和发展中,大多数的移动支付的基础还是网路通讯。我在中国体会到种种支付方便必须在联网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一旦断网……,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了抱着金饭碗被饿死的惨像。

有些中国专家还认为,支付系统与IT技术绑定是有风险的,因为中国的IT伺服器主要分布在国外。这等于是把依赖数字技术的金融活动的命脉交给了他人,所以在关键时刻,电子支付可能是不可靠的。这就是在很多地方,现金支付仍旧被认为最为便利,最为安全和最有尊严的支付方式的原因。

所以,对老百姓来说,没有必要将“无现金支付”与“大国崛起”挂钩,更没有必要将此视为社会前进的标志,这是技术进步,也只是为了方便和避免信用风险的工具而已。

即使在中国,还存在着一个无法与移动支付同步的群体,其大多数是经过过各种运动或浩劫的老人。他们可能不在乎隐私被窥视,但觉得难以掌握貌似复杂的电子软体技术,也可能因为有着各种与财产剥夺有关的惨痛回忆,他们死活追求凭证式的货币。现钞、存折或什至储蓄卡毕竟是有形的,而电子信号实在是子虚乌有。

澳洲本来就是民主自由的社会,法律保护私产和人权,并配备有较为完善的征信监管和避免信用风险的法律体系。老百姓始终视诚实和老实为美德,信用为立足于社会之根本,而且视侵犯隐私为亵渎人权,是违法行为。政府没有监管和维稳的强烈愿望,金融巨头缺乏发展移动支付的积极性,商家们没有用电子系统的支付保险系统规避信用风险的动机,也未见老百姓对支付方便性的迫切要求,所以OPAL和MYKI就无法培育出“八达通”的功能,PayPal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移动支付的普及。

当然,澳洲的电子商务没有中国那么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可能在于地广人稀和劳动力成本太高,尤其是后者,必然导致物流成本的提高,这既是商家之大忌也不受消费者欢迎;“电子商务”也就不温不火了。至此,回头看看支撑起高效率物流体系的中国“低端人口”,不由感叹:他们才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发达的幕后功臣啊。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参加达沃斯论坛时被问到:如果政府想看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数据怎么办?马云的回答是:如果任何政府出于国家安全或反恐原因来找我们,我们会进行合作,如果是打击犯罪,我们也会合作,但其他的情况,不行!

真心祝福马云先生在说“不行”的时候,他还能是董事局的主席。

 

作者:子宜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