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敢对孩子恶言恶语吗

教育心得

「语言是有力量的。所以,面对孩子,请小心说出来的话。唠叨、判断、忧虑、不安,或者祝福、想像、鼓励、肯定……,这些语言将慢慢把文字中隐藏的情绪,逐一缓释在孩子和自己的一生中。」

在国外的一所学校里做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实验,实验者挑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

给绿植们装上保护套,放在学校大厅里,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

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左边绿植被贴上标签:「这株植物被霸凌」。

而右边则是:「这株植物被褒奖」。

学生可以透过现场录音的形式,留下积极或消极的话参与实验,这些话每天在绿植「耳边」被循环播放:

「你看起来像快烂了一样」

「你还活着吗?」

「你就是废物,你一无是处!」

「没人喜欢你!」

左边绿植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

「一见你我就特开心。」

「你真的很美!」

「你正在改变世界。」

「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

右边的绿植每天洋溢在幸福的天堂。

循环播放30天后,被言语霸凌的植物,叶子枯黄,形态萎靡;而饱受称赞的植物,则生机勃勃、朝气十足:

语言的威力是有多恐怖!

这无异于一场「谋杀」,只是杀的不是人。可仔细想想,这样的手段,是真的能置人于死地……

一位参与试验的小女孩说: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

她说的很对。语言暴力对生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语言暴力的危险远远大于交通事故。

 

试想,如果有人天天在你耳边冷嘲热讽,说你这不好那不要,长此以往,你会怎样?

8月25日,一女医生因「遭男孩碰撞」、不堪舆论压力,永远逃离了这个浮躁、不问真相的世界:

从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到,两个男孩已不是疑似碰撞,而是故意冒犯,甚至在女医生要求道歉时,还朝她吐口水做鬼脸,做出更多侮辱性举动。

若事情就停留在:女医生丈夫打男孩、男孩家长打女医生,各自回家,到此为止,也不过就是场普通的民事纠纷。

但很快,类似「妻子疑遭男童碰撞,水务局人员将男童摁在泳池暴打」的标题就开始在微博刷屏。

人人化身「正义使者」,操纵着键盘对女医生和她丈夫口诛笔伐:

舆论暴力就此展开。

3天时间,女医生不堪语言霸凌的利刃,公休假期间某天突然出门:「妈,我出去一下,2分钟就上来」。

可她再也没有回来。

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她的死,没有凶手,却人人都是帮凶。

后来呢?女医生因死得到了众网友的力挺,那群之前谩骂她一家的「正义者」,也突然转变方向,诛讨男孩家长,「流氓」、「畜生」等词用之不尽:

多么可笑,多么悲凉。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在酿成悲剧前,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语言,竟有一天也能「杀人」!

语言暴力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对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具有杀伤力。

夫妻之间就是如此。

可能很多人的婚姻都会这样:婚前有多少甜言蜜语,婚后就有多少恶言相向。

然后,无数共同经历过爱情、经历过贫贱、经历过奋斗的伉俪夫妇,却毁在了语言暴力上。

Z:\615-20181006\Final\B Section\B16\o-PARENTS-KIDS-FIGHTING-facebook.jpg

父母和孩子之间更是如此。

电影《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扮演的阿祖,变成了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变态。原来,这正是和他小时候遭受的语言暴力有关。

阿祖的父亲有严重的语言暴力倾向,从小对他非打即骂:

「你这个废物」

「猪脑子」

「你为什么要活着,不如死了算了」。

心智不够成熟的儿童,根本分辨不了家长到底是在恨铁不成钢还是在施暴。

孩子会相信家长的每一句话,尤其是伤害他们的话。

一些孩子变成了阿祖这样有暴力倾向的人,成为了监狱里的常客。

更多的孩子走向另一个反面,变得懦弱胆怯,长大后无法和人正常交流,更无法敞开心扉,成为社会中最封闭和不快乐的人。

「妈妈说我是废物,那我一定就是了。」

也许你难以理解,但孩子就是这么想的。

或许大家还记得之前的一则新闻—《14岁花季少女因不小心丢失自己的手机,在被父母责骂后,服药自杀》。

网友纷纷表示唏嘘不已,丢个手机,多大点事,怎么就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已经默默忍受父母的责骂多年,手机事件不过是最后的爆发。

死前她又挨了两场骂,只因她穿衣服太慢和洗头时间太长。被骂完之后,她说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间休息。母没在意,匆匆出门拉货。

过了十二点,等父母回到家,发现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事后,这对后知后觉的父母才回忆起,女儿曾经在被责骂时多次透露过轻生的念头,却得到母亲残忍的回应:

「你死了才好呢,你这个麻烦精。」

你看,孩子已经试图给了父母很多次「救救我」的信号,却都是徒劳。

走投无路只能自杀,孩子的内心该有多绝望。 14岁的小女孩,每天反覆酝酿着自杀,到底是遭受了多少痛苦和煎熬……

女孩的母亲最后哭到快昏厥:

「女儿,你快回来吧,我再也不骂你了!」

可惜,孩子永远听不到这句话了。

语言是有力量的。所以,面对孩子,请小心说出来的话。

唠叨、判断、忧虑、不安,或者祝福、想像、鼓励、肯定……,这些语言将慢慢把文字中隐藏的情绪,逐一缓释在孩子和自己的一生中。

来源:壹读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