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善良 复活希望

人类面对瘟疫时总会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从局部扩散到更大范围。类似惨剧在过去几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场悲剧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欧洲黑死病”和“世纪大瘟疫”。
澳洲生活

4月12日周日就是复活节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与往年复活节不同的是,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各种庆祝活动相应被取消,人们不得不居家隔离,面对全新的生活方式。

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而一个17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封城”故事,也给人带来生命的重生与希望。这个故事之所以值得推荐,是因为它的“封城”不是来自政府的强制要求,也不是来自舆论的强大压力,它完全是当地人的自愿。这个故事里所闪耀的人性光辉,至今让英国人纪念缅怀。

人类面对瘟疫时总会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从局部扩散到更大范围。类似惨剧在过去几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场悲剧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欧洲黑死病”和“世纪大瘟疫”。

奇怪的是,这场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的大灾难,虽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这一切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亚姆村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

亚姆村很小,居民们主要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由于铅矿的储量足够供应南北所需,英格兰政府就把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设在了亚姆村,成为英国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村民们也得以受惠过上优越的生活。

然而,原本富足安宁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1665年夏天,一名从伦敦出发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带到了亚姆村,与布料商人接触最多的裁缝一家四口,两天后发烧昏迷、皮肤溃烂死亡。随着医生及探望者的离开,村民们也出现了高烧症状。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才传来黑死病的消息,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

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是牧师威廉,他把村民们召集在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经过简单的讨论,村民们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留下来,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

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试。在威廉牧师的指引下,他们用石头垒起一圈围墙,并发誓绝不会越过围墙……其中,甚至包括了那些没有表现出任何染病迹象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黑死病,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告诫活下去的人。

比如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威廉牧师写的是:善良需要传递下去。这段话被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这段历史也被写入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

到了1666年8月,瘟疫对这座封闭的村庄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全村344个村民中,有267人死亡。14个月以后,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奇迹般地消散了,正如它到来时一样突然。亚姆村村民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

埃姆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集体牺牲换来了英国北部市民们的安全。若没有信仰的支撑,若不是人性中的善,面对死亡他们怎会如此从容不迫?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义,什么是真正的救赎,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而如今横行的瘟疫,是另一场对人性的考验。人类总在说“战胜瘟疫”,历史上没有一次瘟疫是被人类战胜的,它不知从何处而来又突然而去,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在复活节到来之际,在远离了那些商业化的物欲洪流之后,人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这个节日下隐藏的更深意义?

图片来源:wikipedia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