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聯邦大選 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2019年聯邦大選定於5月18日舉行,關於大選和澳大利亞政治你了解多少呢? 
新聞 • 資訊

據ABC報道,澳大利亞聯邦大選通常每3年舉行一次,2019年大選已經拉開戰幕。對於參加民主選舉比較陌生的華人,你需要了解些什麼呢?

議會政治制度

澳大利亞的政治制度源於英國,採用議會政治制度,而非美國的總統制。

根據澳大利亞憲法,議會由參議院(Senate)和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眾議院又稱下議院,由全澳各個選區當選的議員組成,議員任期最長3年,並可隨時提前改選。選區會因人口的增減而調整邊界。目前有150個選區,但南澳因人口減少而減去一個選區,而維州和首都領地各增加了一個選區,所以2019年聯邦大選時將會有151個選區。

這次大選要選出所有眾議院的所有眾議員共151人。如果某一黨派在眾議院中的席位超過半數,則該黨自動成為執政黨,其領袖通常會成為國家總理。

如果沒有一個政黨取得絕對多數席位,則會出現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如在2010年聯邦大選中,工黨和聯盟黨均未能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而出現了懸峙國會。

眾議院的主要職責是:立法,修改現有法律,監督政府施政,控制財政支出及代表選民表達意願。

參議院又稱上議院,由76名議員組成。各州在參議院的席位數均等,每州12個席位,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2個席位。

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的議席。

參議院擁有與眾議院幾乎相同的立法權,但不能提出或修改有關稅收和財政支出的法案。眾議院通過的所有法案,必須經參議院批准才能生效。

如果一項法案在眾議院通過,卻2次被參議院否決,總理可以據此徵求總督同意,由總督同時解散兩院並改選所有議席,這稱為雙重解散(double dissolution)。

2016年時任總理譚寶稱舉行1987年以來的首次雙重解散選舉。

每次投票均會在周六舉行

按照《澳大利亞憲法》,眾議院議員任期不能超過3年,但可以提前舉行選舉,因此澳大利亞不實行固定任期制(fix term)。

大選開始的標誌是聯邦總督公布「選舉令」(writ of election,即解散國會,舉行大選的命令)。

選舉令發布的當天早上8:29,眾議院休會(prorogued ),並於8:30被解散。如不是參眾兩院雙重解散的特殊情況,參議院不會解散,但會休會。

此時的政府被稱為進入到代理模式(caretaker mode),這意味著政府不能不經反對黨同意,而做出重大決策。

依照法律,澳大利亞的大選總在星期六舉行。在總理宣布大選之後,要有至少33天的競選期。

本次大選的日期是5月18日,星期六。屆時將選出澳大利亞第46屆國會。選民登記將在4月18日晚上8點截止。4月23日中午12點,參選人提的截止,並在4月24日中午12點公布提名人。

誰有資格參選議員?

想競選澳大利亞聯邦眾議院和參議員議員條件有3個:18歲以上;澳大利亞公民;必須符合成為參眾議員的條件(例如:已經是州或領地議員者不得參選,除非先行辭職;不可擁有其他國家的國籍;曾入獄超過12個月者不可參選;破產或無力償債者不能參選;從國家獲得利益者,即公職人員或承包國家項目者、國防部隊的永久性成員不能參選。

候選人可採取什麼方式競選?

選區的大選候選人和支持者可以在公眾場所發放競選資料,與選民交流。還可在各地張貼海報,刊登廣告。

候選人團隊可以參加社區活動,並發表講話,讓選區內的選民了解他們的政綱和理念。還有的候選人選擇上門拜訪(door knock),或給選區內的選民打電話,傾聽選民的想法,宣傳自己。

為獲得競選需要的大量資金,候選人還可能組織捐款晚宴之類的活動。

社交媒體也是候選人與選民溝通的重要渠道。

什麼是「遊離選區」和「安全選區」?

如果一個政黨在某個選區可獲得60%以上的選票,這個選區就是一個「安全選區」(safe seat),如果可獲得56%到60%之間的選票,是「相當安全選區」(fairly safe),而如果這個比例在56%之下,該選區就是一個「遊離選區」(marginal)。 「極度遊離選區」(ultra marginals)是指那些得票比例在50-51%的選區。這些選區極易在不同政黨的選擇上左右搖擺,即一個選區選民的投票意向轉變,從一個黨轉到另一個黨。

每次大選前,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都會對選區進行調整,以確保每個選區內的選民人數相當。這種調整就有可能改變一個選區的投票意向。

競選廣告屏蔽期(blackout period)是什麼意思?

在競選期間,任何有關選舉的廣告宣傳,包括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都需要相關黨派的批准。

《澳大利亞廣播服務法》規定,周六大選前的星期四凌晨零點起,不再允許播出與競選相關的廣告,這段禁播廣告的時間被稱為競選廣告屏蔽期。

 

責任編輯:黎辰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