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的貴族教育:康熙八大家訓(下)

教育 • 留學

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合共六十一年零十個月,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史學界將康熙、雍正及乾隆時期合共稱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熙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十分認真,可謂耗盡心血和精力。此外,他對家教非常重視,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較成功,從他之後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響。

康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雍正即位後對康熙的家訓加以追述,並整理彙編成《庭訓格言》,共246則。今天我們摘取《庭訓格言》中的八條精華,不管是對教育子女還是提升自我修養,都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誨。

無事如有事,有事如無事

訓曰: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也。

譯文:當人們在沒有事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有事在身的狀態,時刻注意防範可能發生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有任何意外之事發生。如果人們在有事的時候,要能夠像沒事時那樣泰然自若,使種種憂慮平靜下來,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古人說:「心中越謹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風格上則又要潑辣大膽、雷厲風行。」遇到事情都應該如此對待。

老子云:「其未兆易謀。」事物在還沒有顯示出明顯徵兆時,容易謀劃成功。北宋蘇轍說:「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事情沒有發生時能深憂遠慮,才能當事變發生時毫不畏懼。自古以來的大人物,都是這樣的先見和大氣之人,所以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謀定才能沉靜,沉靜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images.jpg

認錯、改錯,才是成長契機

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譯文:作為人,誰能不犯錯誤?只是人們有了過失,犯了錯誤,大多自己不願承擔或承認自己所犯錯誤。我就不是這樣。平常和人閑談偶有因為自己遺忘而錯怪他人的事情發生,事情過後,我一定會主動認錯,並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正因為這樣,竟使別人被我的行動感動而覺得不安起來,這種情況確實有過。大抵能夠自己認錯並能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多為德行高尚的人。

發現自己的錯誤也許不難,但坦誠地面對它、改正它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出現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自欺欺人。一個人,如果能夠看清自己的錯誤,坦誠承認,並且積極改正,這個人在修養和事業上一定會有所成就。犯了錯誤不肯承認,更不會堅決地改正,這是一個很大的陋習。

謹慎,才能人生安穩

訓曰:凡人於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譯文:大凡一個人對於即將發生的任何事情,無論是事大還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謹慎,仔細地觀察和研究,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

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大小與其謹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說:「其所謹者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者大,則其所立亦大。」謹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質。諸葛一生唯謹慎,曾國藩以其為人生楷模,以「慎」字撐起了人生之舵,謹言慎行、謹始慎終,才讓他能夠從各種危機中從容度過,成為一代聖賢。

吃苦是福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矣。

譯文: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厭惡勞苦,我心裡則認為一個人只有經常勞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就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勞苦的事情就覺得不能忍受。《易經》上說:「天道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從這一點上看,聖人是把勞苦看作是福分,把貪圖安逸看作是導致災禍的起因。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順境當中,大部分人都會不知不覺地忘記自省、忘記謹慎、忘記進取,在越來越大的鬆懈和得意忘形中墮落和垮掉,這是人性的必然。逆境則反而會激發人的潛力,並讓人謹慎小心、步步為營,充滿進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覺得苦是心志還未磨鍊成,修為還未修鍊就。而吃苦,正是磨鍊和修鍊的最好方式。

(完)

 

來源:京博國學

圖片:網路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