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秋征文】玉露泠泠中秋月

中秋节,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钟情于中秋节,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期盼团圆,正是我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
中秋征文

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中秋,又见玉露泠泠中秋月。

每到中秋节,总让人心生温暖,亲情涌动。

张九龄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钟情于中秋节,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期盼团圆,正是我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之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浪迹天涯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中秋节的存在,对于国人这种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

中秋之月,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灯。

中秋之夜,人们亲朋相携,步出户外,赏明月,尝节物,其乐融融。

每到这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小时候。那时过中秋节,能敞开肚皮吃上一整块月饼,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般的家庭,逢到中秋节,无论再困难,大人们也会买上两块月饼回家,让家人及孩子们享受。当十五的月亮圆润地升到夜空、亮在十五的夜晚,当父母一声「回来吃月饼了」的呼唤响彻在大街小巷,孩子们撒丫子往家跑,飞奔一般,虽然每个孩子只能分到很小的一牙月饼。

图:Fotolia

中秋节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可见月饼与月亮,渊源已久,相得益彰。

吃月饼时,家家户户都要先敬「月奶奶」。一般是将月饼切成四牙放在盘子里,再配以柿子、葡萄、苹果等时令水果摆在当院,祭拜月亮,拜完后才能大快朵颐。那时候许多小孩子都认为,中秋节的月饼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能在中秋节美美地吃上一块月饼,对于每一个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简直可以美得冒泡了。

如今的人们,有谁还稀罕在中秋节吃一块月饼呢?大街小巷、商场超市,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但吃不出的,是那旧时的滋味。

中秋的月夜当然是值得一提的。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爬上夜空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明晃晃、亮堂堂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洒在千家万户,比白昼更润泽、更明亮。

中秋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都有着很多抹不去的印迹。有欢喜,有思念,有温暖,有甜蜜,而更多的则是团圆的美好和亲人们的欢笑声。中秋明月,这一轮多情的满月,承载着多少的牵挂和思念,勾起了多少的乡愁和情思。它虽然遥不可及,却始终走不出人们浓浓的思念。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阖家团圆,暖意融融,这时的月亮,最圆、最亮;这时的情感,最真、最美。这夜色美景在人们心中无限缱绻,似水的月色里蕴含着深邃,飘逸着静谧,让人情思缕缕,绵延不绝。

正如元代诗人张养浩散曲《折桂令‧中秋》中云: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中秋夜,明润的月光下有你有我,心驻芳华,温暖同在。

 

作者:张军停(中国)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