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保衛文學:從夏志清評張愛玲兩部作品談起(二)

更新於 :2023-05-22 12:29

夏志清把張愛玲視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最優秀的作家。如果說他對《金鎖記》的至高評價是錦上添花;那麼,他盛讚《秧歌》和《赤地之戀》則可謂石破天驚,具有顛覆性的震撼力量。

(接前文)毫無疑問,「重寫文學史」運動中,重見天光的張愛玲成了最中心的人物,她最被關注,也爭議最大,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劉紹銘等人翻譯的夏志清英文巨著中文本《中國現代小說史》

張愛玲是夏志清的摯愛。《中國現代小說史》用二十六頁論述魯迅,卻花了四十二頁如此之大的篇章論述張愛玲。夏志清甚至認為:魯迅的小說比不上張愛玲。對於一個研究現代中國文學的人說來,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重要最優秀的作家。……憑張愛玲靈敏的頭腦和對於感覺快感的愛好,她小說里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夏志清並指出:張愛玲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可是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諷刺作家……她同簡•奧斯丁一樣,態度誠摯,可是又能冷眼旁觀;隨意嘲弄,都成妙文。

上世紀四十年代,特別是1943到1945那幾年,對張愛玲來說,無疑是非常光彩奪目的。二十幾歲的她,居然一下子寫出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一大批優秀小說。這是讓她「出名要趁早」的一個高峰期,為她取得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不容忽略的地位。但是張愛玲還有另外一個小說創作高峰期。1952年,張愛玲離開中國大陸,至1955年在香港住了三年。三年里,她一邊幫美國駐香港新聞處做翻譯工作,一邊通宵達旦地寫作《秧歌》和《赤地之戀》。1954年,這兩部長篇小說開始在香港《今日世界》雙周刊上連載,後來分別又出了英文和中文的單行本。如果說,夏志清把張愛玲於1943年出版的《金鎖記》視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好的中篇小說」是至高的評價,但還算錦上添花,因為這部中篇發表後即獲好評,大都認為是張愛玲一部最優秀最令人心靈震顫的作品;那麼,夏志清盛讚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則可謂石破天驚,具有顛覆性的震撼力量。

張愛玲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

《赤地之戀》以大學生幹部劉荃畢業以後接受組織分配的經歷為主線,描寫了中國大陸農村的「土改」運動、城市的「三反」運動,以及朝鮮戰爭等等紛紜的政治局面里人們的生活狀態。劉荃參加土改,面對現實的殘酷恐怖,非常震驚而又無能為力。他感到茫然無助,唯有和同伴黃娟的戀情給了他一些安慰。後來,劉荃被調到上海參加「抗美援朝」的文宣工作,墮入資料組組長戈珊的情慾之網。黃娟回上海後,劉荃又因為上司趙楚在「三反」中被誣陷槍斃,而受其牽連被捕入獄。黃娟無奈之下求戈珊幫忙,結果戈珊利用一石二鳥之計,騙黃娟投入新華社分社長申凱夫的懷抱。劉荃被救出後,得知黃娟為救他而捨棄了自己,萬念俱灰之下報名參加了志願軍遠赴朝鮮作戰,希望戰死沙場來解脫痛苦。最後,劉荃做了戰俘,被遣返時,選擇回大陸做他立志要做的事情。

《秧歌》描繪的是1951年夏曆年底上海附近的某個鄉村農民金根一家在新年前一兩個月的慘烈的生活。這是主線,與此交叉進行的是另外一個故事。電影編劇顧岡按組織要求下鄉體驗生活,寫一個關於土改的電影。他來到這個村莊後發現老百姓家家都吃不飽。但是,他昧著良心把飢餓寫成歡樂,把農民與政府衝突寫成農民反抗地主壓迫。他對農民燒掉政府糧倉的熊熊大火印象極為強烈,感到火焰的絕望和力量,但是他把這把火寫成農民對國民黨特務和地主的憤怒……

《秧歌》與《赤地之戀》是張愛玲在內地無法存身只得避居香港時的作品。如夏志清指出,從1949年到1952年,張愛玲默默地觀察上海和附近村鎮在共產黨政權下的生活,她把自己所直接觀察到的真實情形和共產黨官方在戲裡電影里雜誌里散布的謊話對比,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內地的慘狀。

夏志清坦言自己「反共」,但作為一個受過嚴格學術訓練者,他更有獨到的文學眼光。他認為,張愛玲這兩本書的成就都非常了不起,因為它們巧妙地保存了傳統小說對社會和自我平衡的關心。而且,更難得的是,這兩本小說既沒有濫用宣傳口語,也沒有為了方便意識形態的討論而犧牲了現實的描寫。夏志清也指出,和《秧歌》相較起來,《赤地之戀》的風格沒有那麼完整(這是因為張愛玲野心太大,要包括更廣闊的範圍,企望把共產黨暴政的形形色色和盤托出來)。雖然《赤地之戀》在描寫暴政的恐怖是成功的,但是《秧歌》卻有古典的完美,篇幅雖短,但是它卻替我們把共產黨統治下的悲劇,很好地做了一番提煉的工作。特別是,夏志清指出:「《秧歌》所表現的,不僅是人民反飢餓,爭取最低生存的要求,而且是人民如何在暴政脅迫下,還努力保持人性的尊嚴和人類關係之間的忠誠。」

中國大陸出版了好幾種《張愛玲全集》,卻缺張愛玲這兩部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

張愛玲選用「秧歌」作為全書的標題,得到夏志清十分讚許。他說:這就是要表示,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是如何受到共產黨的歪曲和貶抑。戲本來是假的,又可以說戲比日常生活更能表示人生的真諦。張愛玲用「秧歌」這個意象,一方面顯出共產黨所制定的「禮樂」是多麼的虛假和僭妄,同時又著重「人生如戲」這一可怕的真理。當農民和民兵起衝突的時候,戲變成了現實。假戲真做和「人生如戲」的可怕,這兩點一直維持到全書的最後,此時「秧歌」也進入了中世紀圖畫中「死亡之舞」的行列。

夏志清發現了張愛玲的「高明之處」。在書里除了用戲來象徵當下的生活方式之外,她更經常的把凄涼的農村寫成一種夢魘式的可怕的鬼蜮。她借用了中國神話和古老傳說的鬼故事,把裡面離奇的景象覆印到在死亡和饑荒籠罩之下的現實世界上面去。小說開頭兩頁描寫農村的污穢和荒涼,就超過自然主義純客觀的寫法。戲台或鬼故事式的暗示全書隨處可見,許多描寫都帶著這一種陰森的鬼氣。張愛玲並非一味去描寫共產黨種種暴行,而是更寫出一幅中國民族文化的全景。她之所以藉助神怪,目的不止是加強恐怖氣氛。神怪故事本來是古老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農民的想像中,隨時都會出現的,現在用在這裡,正好和共產黨的「非人」世界作一映照。小說寫出好幾個世界,最受注意的是簡樸的農民世界,他們的天倫之愛和他們的生死,現在都面臨摧殘。張愛玲在這本小說里,把共產黨的世界置於一種鬼森森的氣氛之中,用鬼怪幻覺來暗射共產黨,實在是很適當的諷刺。共產黨是一個怪物,它的殘暴超過舞台上最血淋淋的戲,超過了人們想像中的地獄,出乎人類想像的極限。

夏志清這樣總結:《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已經是部不朽之作。它研究了共產主義對傳統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描畫出關於人性的令人震驚的不可忘記的畫面。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中國農民受苦受難的故事,而且是一部充滿了共產黨不容的人類理想的悲劇。(未完)

( 以上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Recent Posts

一周內三艘難民船抵澳 工黨邊境管理再遭質疑

澳大利亞邊境部隊上周截獲了三艘非法抵達澳洲海岸的船隻,其中兩船尋求庇護者仍被留在海上,而不是立即送往諾魯進行離岸處理,這引發了人們對政府是否將把他們遣送回國的疑問。 Read More

2 hours ago

Woolworths新安全措施「偷偷摸摸」 招致批評

Woolworths 的一個防賊新舉措引發了爭論。據透露,這家超市巨頭會指派工作人員,暗中在超市過道監視顧客的舉動,尋找可疑之人,並提前通知收銀員留意。 Read More

3 hours ago

澳政府告訴大學 減少對中國和印度的依賴

澳洲聯邦政府告訴大學校長們,要減少對中國和印度的依賴,並鼓勵教育機構吸引更多海外學生學習護理和醫療保健等課程,而對商業課程設置了新的障礙。 Read More

4 hours ago

第60屆紅盾慈善募捐活動正式開幕

本周一(5月6日),新州國庫部長、上議院議員丹尼爾·穆赫伊(Daniel Mookhey)與救世軍(Salvos)區域指揮官米麗婭姆·格魯亞斯(Miriam Gluyas)專員共同宣布知名慈善組織救世軍的年度多元文化紅盾募捐活動正式開幕。文化背景多元,代表超過30多種語言的主要商業、社區、媒體代表參加了本次在悉尼舉辦的活動慶典。 救世軍的旗艦籌款活動 「紅盾募捐」是全澳規模最大,持續開展歷史最悠久的逐戶拜訪慈善籌款活動。今年迎來本活動60周年,救世軍設下全國籌款3800萬澳元的目標,用於全國各地區的重要慈善工作,也包括救世軍深入多元文化社區的各個支持項目。 救世軍區域指揮官米麗婭姆·格魯亞斯(Miriam Gluyas)專員說:「過去140年來,救世軍一直與多元文化社區同行,為多元文化社區提供亟需的支持,我們會繼續為這些社區提供服務及支援項目,創造有持續性的積極影響。」 「多元文化社區內有眾多關心自己社區福祉、為自己社區提供支援的領頭機構和個人,救世軍多元文化募捐活動開幕慶典是救世軍組織與這些機構及個人合力交流的極好機會。此外,我們也特別感謝澳大利亞多元文化宣傳機構MultiConnexions過去20多年來為救世軍以及主辦該開幕活動所做出的貢獻。」 丹尼爾·穆赫伊說:「多元文化社區是澳大利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澳大利亞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有舉足輕重的貢獻,我們為澳洲多元文化社區感到自豪。今天能夠在此開啟2024年救世軍第60屆面向多元文化社區的紅盾募捐活動,我深感榮幸。救世軍十分寶貴,是一家承載關愛及包容文化的慈善組織,救世軍會幫助任何有困難的人士,無論其背景如何。」 每年,救世軍通過其在全國各地的400多個服務中心和2000多個服務機構在無家可歸、成癮酗酒康復、青年支持、家庭暴力、經濟困難等等領域提供各類支持幫助。 如果您希望捐款回應救世軍紅盾募捐,或者如果需要救世軍的支援,請訪問salvationarmy.org.au或撥打13 SALVOS。     Read More

6 hours ago

【母親節特輯】12對母子的感人故事(下)

更新於 :2024-05-12 15:26 文/清簫   (接上期)母親節將至,筆者精選中國歷史上12對母子間的感人故事。這些孝子中有帝王將相,亦有平民百姓;有日夜陪伴的點點滴滴,亦有天人永隔的真情流露。   江革行佣供母 東漢有一位孝子名叫江革,《後漢書》與《二十四孝》都記載了他的孝行。 江革從小失去父親,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彼時正值亂世,許多盜賊為非作歹,因此江革背著母親離家逃難。路上既危險又飢餓,歷經險阻,靠在野外採摘食物存活。母子二人數次遇到強盜,每次江革都哭著求情,說自己要繼續贍養老母,請求放他們一條生路。劫匪為此感動,於是不再傷害他們,甚至幫他們指引避難的方向。 後來江革逃到下邳,窮困到買不起衣服鞋子。但他不辭辛苦,勤奮打工掙錢,想盡辦法讓母親吃飽穿暖。《後漢書》稱:「便身之物,莫不必給」,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凡是母親需要的東西,一件都不會少。而他自己卻常常光腳。 (圖:Adobe Stock)   建武末年,江革與母親返回家鄉。每逢縣內核查戶口,江革都考慮到母親年邁,不能坐在搖晃劇烈的馬車中,於是親自在兩轅間拉車,代替牛馬。從此同鄉們給他起了個綽號——「江巨孝」,以表達對他的欽佩。… Read More

6 hours ago

ATO宣布嚴查,9成房東慘了,這兩項申報是重災區!

據SMH消息,澳洲稅務局密切關注房東虛報出租屋維修和維護費用問題。數據顯示,9成房東稅務申報存在問題,將成為嚴查對象。 Read More

6 hours ago